Everybody Dance Now! 逐漸成形的台北銳舞文化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其實現在談台北的銳舞(Rave)還嫌太早,目前這個場景尚處於萌芽階段,尚未有一個紮實的文化出現。不像搖滾樂,’60、’70年代就藉著收音機、盜版唱片傳播至全台,狠狠地刮過年青人壓抑的心靈,陪著他們走過成長的歲月。無論如何,搖滾樂是可以關在家裡,戴著耳機一人享受的東西。而被認為是未來音樂的電子舞曲卻不是一個用來享受孤獨的音樂,以「自由」、「解放」為精神的銳舞文化,比搖滾樂還需要現場參與來形塑它特有的文化。 繼續閱讀 Everybody Dance Now! 逐漸成形的台北銳舞文化

搖滾眾神會–年度音樂節及戶外演唱會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節慶活動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一年一次,趕不上就得等明年。好此道者,每年都在等待這天的到來,今年和去年有什麼不同?今年有什麼新鮮?當然還可以顛倒過來講:今年和去年有什麼是相同的?今年有什麼傳統沒改變?我們在節慶中尋找記憶,同時創造新的記憶。這類活動常被形容為「趕集」、「大拜拜」,在某一個領域裡人群,在同一時間,往同一個地方聚集,像是廟會中,野台戲班輪番上陣,台上鑼鼓喧天,台下群眾萬頭鑽動,人聲頂沸。這些記憶不僅是私密的,也是共同的。 繼續閱讀 搖滾眾神會–年度音樂節及戶外演唱會

校園音樂自力救濟–從北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 ,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70年代台灣校園青年,在民族主義情感的驅使下喊出口號-「唱自己的歌」的。接下來的十年,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襲捲校園,產生所謂「校園民歌」。校園民歌進入商業體制後,民歌運動中「探尋自我」的那一部份精神被打磨殆盡,只在校園裡留下「男生女生圍坐在茵茵草地上,抱著木吉他,快樂地唱著無邪的歌」這樣的畫面及遺風,他們唱的是「唱自己的歌」那個時代的老民歌。另一群校園青年,他們手上抱的不一定是木吉他,不在草地上唱歌,稱不上無邪,也不太快樂,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將自己的聲音傳到校園外。他們是校園的搖滾樂隊。 繼續閱讀 校園音樂自力救濟–從北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

網路世界–九○年代搖滾生活的縮影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從自認為成了一個搖滾迷開始,我就是個廢話特多的樂迷,是廢話而不是什麼正經負責的言論,因為這些廢話多半不是以正經的印刷體出現在正經的報章雜誌上。高中時,和同學在沈悶的課堂上傳紙條,聊的是搖滾;大學時在社團的留言簿和影印的刊物上,聊的又是搖滾;一直到畢業後當完兵,還是一肚子不情願地嚕哩嚕嗦想找地方談搖滾。
然後,我發現了網路。 繼續閱讀 網路世界–九○年代搖滾生活的縮影

網路購物會害唱片行店員失業嗎?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馬世芳

如果你喜歡的音樂都是些電台很少播、雜誌也很少介紹的冷門樂風,走進唱片行,面對滿坑滿谷沒聽過的CD,該怎麼辦?並不是每張CD都有中文側標(即使有也經常語焉不詳)。在這個時候,直接抓店員問︰「這是什麼樣的音樂?」「最近有什麼好聽的?」可能是最快的方法。 繼續閱讀 網路購物會害唱片行店員失業嗎?

茫茫樂海的旅遊手冊–中文音樂刊物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音樂刊物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聽音樂不只是用耳朵,用心的樂迷還需要刊物來探尋音樂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資訊透過音樂刊物傳播,刺激樂手創作的視界,也促進唱片市場的成長與進步。不過,追求音樂資訊這回事,在台灣永遠是青少年才會認真,細數最近十多年來的音樂刊物,我們發現沒有真正夠看的主流音樂雜誌,只有小型非主流刊物以斷裂零碎的方式存在著,一個接一個陣亡,又一個接一個衝上前線… 繼續閱讀 茫茫樂海的旅遊手冊–中文音樂刊物

誰人跟我比–台灣的CD側標景觀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許多人逛唱片行都養成一個習慣,從架上抽起一張CD,先翻過來瞧瞧背面的側標文字。台灣的CD很少不加側標,沒掛這玩意兒的十之八九是少量專單進口的CD。流風所及,連國台語CD也依樣畫葫蘆,穿上了側標。這張小小的紙片,大大方便了消息不太靈通的菜鳥樂迷,但老鳥樂迷常嫌側標累贅而稱其為「包皮」,打開CD就順手扔到圾垃筒。 繼續閱讀 誰人跟我比–台灣的CD側標景觀

要做自己?先自己做! DIY CD大閱兵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台灣人愈來愈懂得秀自己,拍攝個人寫真集、在KTV唱唱不夠過癮,還要製成個人演唱CD加上美美的封面分贈親朋好友,嚐嚐當歌星的乾癮。不過,寫真集和個人演唱CD,真的秀出了自己嗎?其實秀出來的只是一個虛構的想像物,「自己」這個東西,仍深深地包藏在攝影師和錄音師的層層包裝之中。 繼續閱讀 要做自己?先自己做! DIY CD大閱兵

音樂變相消費場所–練團、買樂器、哈拉交流的樂器行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吳逸駿

搖滾樂團有別於民歌手,民歌通常只需要一把空心吉他,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可以開唱,幾乎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搖滾樂團就不一樣了,搖滾樂給人最粗淺的印象就是「大聲」,插電的吉他和貝斯、套鼓,加上人聲,是搖滾樂最基本的幾項樂器。這幾項東西湊起來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經常會被視為噪音。因此,搖滾樂團必須要有特殊的地方練習,以免吵到左右鄰居,招來抗議。在台灣由於地小人稠,不像印象中的美國,有所謂「車庫樂團」之類的樂團。台灣大部份的樂團幾乎沒有自已的「地下室」或「車庫」、「倉庫」可以練習,因此,專門出租樂團練習的「練團室」就應運而生。 繼續閱讀 音樂變相消費場所–練團、買樂器、哈拉交流的樂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