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使用網路電話號碼

這回來溫哥華時間很短,有許多事情急著要聯絡,但我在加拿大沒有電話號碼。
要打電話出去很容易,利用Skype帳號申請「美加無限通」,一個月1.95 歐元就可以有一萬分鐘額度用Skype 撥打北美地區的電話和手機。
但要讓別人打進來就麻煩了。雖然 Skype 有Skypein服務,讓用戶擁有自己的號碼,透過Skype接電話,但此服務因電信法規,只適用21個國家,不包括加拿大和台灣。
後來找到兩個第三方服務,可提供溫哥華的電話號碼讓 Skype 用戶接電話。
一個是 DID,設定費和月費都是5 美元;另一個是 VirtuFon,設定費和月費都是9.95美元。
前者看起來比較便宜,但我註冊過程老是出槌,而且聽說DID 提供的電話號碼時常打不進去。
後來換成 VirtuFon,幾分鐘就得到電話號碼。
測試使用的感覺是堪用,偶有訊號斷續但還能接受。

惡夢瑪俐歐

最近中午吃飯時都順便在看 Youtube上 Asshole Mario 的破關畫面。
這款遊戲是某個叫 Kaizo Mario 的日本玩家改造 Super Mario World 這款任天堂遊戲,設計出十多個難度高到有虐待狂程度的關卡。Kaizo 這個字被英文世界的玩家誤唸成「Asshole」,倒也十分合適,玩這款遊戲鐵定「 asshole」、「 WTF」罵聲不絕,沒砸爛機器的都算有修養。 繼續閱讀 惡夢瑪俐歐

用 SuperDuper 備份 Mac 資料

乘著老婆不在家的週末,把裝了Ubuntu的那台電腦大整理了一下,系統重灌,也不安裝像 3D特效桌面這類華而不實功能(講句實話,Compiz Fusion桌面特效滿容易玩膩旳,頭幾回用還覺得驚艷,後來拖起那個像果凍一樣軟溜溜又會黏到邊框的視窗,或用立體方塊轉換桌面,就覺得自已是笨蛋,這是作啥?非但工作效率沒提升,反倒不小心玩來玩去忘了正事),讓它乖乖扮好家用伺服器的角色,例如作備份機這類的工作。
雖說備份這回事有拜有保庇,但認真執行起來也挺煩人的。最早我是用 DVD來備,後來資料多到要好幾張DVD 來裝,花了大半天時間燒還擔心漏了什麼重要的檔案。每回燒好新光碟再把一堆舊備份光碟銷毀丟掉又覺得好像是在作杞人憂天的傻事。
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該用硬碟來備。在 Ubuntu上裝個3百G的硬碟,再用NFS掛上 Mac 不是難事,麻煩的是 Mac上要用什麼備份軟體。
本來的作法是一股腦把整個硬碟都硬拷到備份碟但百來G的資料一搞又是一天。
讀到Applewoods介紹SuperDuper是最佳選擇,能作到徹底備份和差異備份,而且免費版就能作不少事情。
試了一下,感覺還不錯。打算把全家的電腦的硬碟都用SuperDuper備份起來。
後記:剛才看到Compiz Fusion發表的新特效,果然又更炫了。令人聯想起檳榔攤。

十個關於 Linux的(殘酷)真相

最近Dell 推出預裝 Ubuntu 7.04的筆電和桌機被 Linux 陣營視為一大勝利,不過有位 Linux 使用者寫了一篇「Linux 迷的告白:十件跳船到 Linux 前該面對的真相」,掀起不小的波瀾,在Digg上累積了近兩千個推和三百則迴響
這十項我看起來還滿中肯的:
一、幾種主流版本的 Linux 安裝起來非常容易,不過,一旦你試圖玩些不同於預設安裝的花樣,通常都會出事。(想當初剛開始安裝時,我的確出過幾次會讓人想死的槌)
二、若你想要恰當地安裝好 Linux,那硬碟的磁區規劃就會把你搞暈。(boot 區要放多大?home 要放哪囉?要規劃成 EXT3 還是 ReiserFS?我到底在幹嘛?)
三、你需要學會下文字列命令。(最近開啟終端機終於不那麼害怕了)
四、想要又酷又炫的3D特效桌面,你要花不少功夫。(而且裝好後只有自己爽,別人看不到)
五、好消息,能在 Linux上跑的硬體設備比Windows多;壞消息,這些設備在Linux不見得能發揮100%的效能。(像我的 Mighty Mouse就是)
六、如果你想安裝套件庫裡沒有的程式,或是得從原始碼裝起,坐穩了,有一大堆文件等你K。(直接放棄比較快)
七、大多數主流軟體廠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有人類在用 Linux。(台灣尤其如此)
八、Linux 不是乖乖牌用的東西。(通常也不是女性使用者該碰的東西)
九、病毒/木馬/間諜軟體?用了 Linux 就安啦,但你還是得有起碼的防護,如防火牆。(這倒還好,比起 Windows …,這還用比嗎?)
十、Linux 會假設你是強者。(老實說,之所以起意安裝 Linux, 有一部份原因是想證明我不是丁丁)

Mac、Ubuntu、Windows (以上依字母順序排列)

這是我現在的PC 桌面:Ubuntu 作業系統,裝了酷似 Mac OS 的桌面主題,以 Virtual Box 跑 Windows 2000 – 好個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ubuntu-mac-wiindows
Ubuntu 7.04 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適合用來當作桌面應用的 Linux版本,除了安裝過程快速流暢,最重要的是視覺介面終於到了可以讓人覺得舒服的狀態。
幾年前曾嚐試安裝Mandrake Linux,當時也是號稱容易安裝,但我裝好馬上換回 Windows。原因無他 – 中文字型醜陋不堪,網頁瀏覽器 Konqueror 也是比難看,我一刻都無法忍受。
現在的 Linux系統不但好用的桌面軟體越來越豐富,中文字型選擇也更多了,像我現在,還可以乾脆拿Mac OS上的字型「蘋果儷黑」來裝。經過開源碼社群的努力,基本上,現在 Linux裡想幹什麼都有解決方案,要功能有功能、要性能有性能,只要你不介意弄髒手,要美觀也有美觀。「把 Linux改裝得像 Mac」是不少Linux使用者偏執的嗜好。
但不是我在說,這類改裝只能給沒用過 Mac的使用者自娛娛人。就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一定會有些細微的地方不太對勁。可能是一個陰影效果,或是圖示放大縮小的動畫,甚至是一個操作的動作,你會覺得 Mac 很靈活得像生物,而Linux 上的表現硬綁綁如機器人。
這些細微的使用經驗,一般人只能用「感覺」來描述,而 Mac OS要用軟體工程來實現,開源碼社群的工程師技術上再厲害,若沒有對人機介面有深刻的體認,很難作得出相同的結果。
最後再講回 Windows。Windows最大好處是用的人多,資訊時代能溝通最重要,人多就是標準,就算是丁丁你也得買帳,在我的 Ubuntu裡用虛擬環境裡跑一個 Windows 2000 其實是情非得已。此外,有些事情,像 UTF8 或 GB簡體碼轉 big5,在Linux或Mac 硬是問題一堆,在 Windows 裡就能神奇地解決掉,我現在還是沒搞懂為什麼。

Youtube 的絕佳用途 – 線上展示教學 Screencast

台灣大多數對 Youtube的討論焦點,大多集中在搞笑影片、廣告片、超級星光大道的節目片段和「陳士駿發了」,很少談 Youtube 作為個人媒體的節目產製潛力。最近發現 Youtube 對我而言最讚的用途是作線上電腦教學,很快就能學會軟體的操作。
例如說,昨天我逛網站找到一個功能開發得滿完整的向量繪圖軟體 Inkscape。以前若看到這種免費的開源碼軟體,多半只是抓下來玩弄一下就拆了。不過這回我受到 Inkscape 的吸引是先在 Youtube上看到它的教學。有位叫 heathenx 的 Inkscape 熱血愛好者作了好幾段教學影片放在 Youtube。每段影片不到十分鐘。我看了兩段立刻對 Inkscape 的簡單易用留下深刻印象。把軟體抓回來安裝後,照著影片作,馬上得到極有成就感的成果。
這種利用線上影片作教學展示的搞法叫作 screencast,目前差不多都用在電腦軟體教學上,從 Linux的安裝,到 RoR 這類MVC程式基礎教學等等。一部十多分鐘的影片很快就可以讓觀賞搞清楚這些軟體的功能和用途。而對製作者來說,錄一部教學影片遠比慢慢擷圖、打字,寫出一篇文字教學要來輕鬆很多。
依據 Wikipedia 的解釋,Sceencast 指的是使用螢幕畫面側錄軟體作出來的教學影片,最早是電腦技術作家 Jon Udell 於2004年發明這個詞,他最著名的screencast 「Heavy Metal Umlaut」就是用來解釋 Wikipedia 如何運作。(順便一提,這部教學片裡用的材料是我挺喜歡的重金屬樂團 Motorhead)
相信只要多多利用 screencast,很多軟體的教學使用都可以事半功倍,授教者受教者兩邊都省力。
shield.pngps: 這是我剛才依照 Inkscape 教學影片作出來的圖示,酷吧,哈!
pps: Inkscape 真的不錯用,比 Illustrator 容易得多,我從來都沒搞懂過 Illustrator。

Linux 下的3D效果桌面

ubuntu_logo.gif小念頭有時會一發不可收拾變出一堆事情。這個月來我很少寫blog,都在忙著玩 Ubuntu版的Linux系統。安裝過程當然有不少心得可說,但Google隨便搜搜可以找到好幾缸子 Ubuntu 高手,這裡不班門弄斧。
原來只是想裝顆超大硬碟來給 Mac 資料作備份,因為不想花錢再買外接盒,於是把閒置兩年的PC翻出來當檔案伺服器。看看實在不喜歡 Windows的介面,想說乾脆裝個 Linux系統來玩,聽說 Ubuntu很好裝。這一裝就花了一個多月。
以我過去的 Linux經驗來說,Ubuntu 超強套件管理功能的確是好用很多,介面也漂亮,無論如何,中間遭遇的問題仍然不少。最討厭的就是非官方套件庫的伺服器很不穩,時常安裝不完整,各版本支援度不同,照著網路找來的說法作不一定有效。最慘的狀況還會搞到無法開機。
不過玩久了也就知道各種問題要如何預防和解決,現在我用電腦的時間有一半花在Ubuntu上。像 Beryl 這種花俏的桌面:


身邊沒有多少朋友的電腦配備可以屌到裝得起微軟新推出的 Vista系統,不太清楚 Vista的 Aero效果到底有多亮眼。相較之下,我的 PC不過是兩年前入手的 AMD 2.4 GHz CPU、512MB 記憶體,加上目前只值一千出頭的 nVidia FX5200顯卡就可以玩出如影片的效果,而且感覺上整體執行效率並沒有因為 3D特效而拖慢,只用了2%的CPU資源。如此想來,實在不明白 Vista的魅力何在。
話雖如此,因為目前 Ubuntu 官方套件還未加入Beryl ,我花了兩個星期的奮鬥(其中包括兩次系統重灌)才摸清楚如何藉由非官方套件庫裝起 Beryl的桌面。
而且老實說,3D桌面雖好玩,但太花俏並不一定有助於工作生產效率。此外,Linux 的彈性很大,保留了相當大的調校空間,Beryl 可以調整的參數怕沒有幾百項,這對末端使用者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用來用去還是最習慣 Mac OS不多不少的桌面動畫效果。

老婆不在家適合做的事(二)

老婆不在家適合作老婆在家時會受不了的事。不是指別的(咳…沒那種膽子),而是解剖機器或盯著電腦螢幕一整天之類的。
幾年前太座不在家時,我乘機”K了一下Perl”: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computer/post_144.php,寫出”幾個程式”: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computer/mt_2.php,然後很快就把Perl 忘了。
最近太座又出遠門一個多月,我差不多快把Javascript 初階讀了大半,但說要寫程式,目前還想不到題目。
幾天前網路亂晃看到這篇〈”MX 5021小改造”: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73703&page=1〉,據說可以讓MX 5021的中高音表現更好。
雖然我對MX 5021 已經”很滿意了”: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music/mx5021.php,讀完文中的描述還是有些心癢。兩顆WIMA 4.7uF 分音電容不過兩百多元,看起來施工不難,今天下班順道跑到光華商場附近的”佑昇音響”:http://www.dearhoney.idv.tw/Audio/YOSUN/買了材料,回家翻出差不多快十年沒動過的焊槍,依照網路上的說明把兩個高音喇叭整治了一下。
拆起來看到電路板的模樣和網路上那篇有些許不同,但還好,反正就是把那顆4.7 uF的電容換掉就是了,兩支腳的零件很容易搞定。
wima 4.7uF inside
先改一只喇叭,和沒改的作比較,中高音果然清脆不少,尤其是聽爵士樂曲,感覺好像 Hi Hat 會在你眼前晃動似的。回頭聽沒改的喇叭,頓時覺得聲音是糊的。
兩只都改完,花不到半小時,效果十分滿意。
中高音表現比較好的電腦喇叭有什麼好處?沒什麼好處,只是讓你將來聽到爛喇叭會脾氣不好而已。
最近我也對”ROR”:http://rubyonrails.org.tw/產生興趣,或許乘週末嚐試把”ROR裝進 Mac Mini”:http://maczealots.com/tutorials/ruby-on-rails/ 來玩玩看。
若是太座再晚幾個月回來,我可能會開始幹些建置家用 Linux 伺服器、把Mac OS裝進PC或是超頻這類的無聊事情。

工業級的電視機

MY TV
這玩意是我現在用的電視機,但它並不是電視機,其實它真正的身份是監視器 :
廠牌:Albatron(青雲)
型號:SK-5952KF
尺寸:29吋平面直角
解析度:1024×768
輸入端:VGA端子
這種大型監視器最常用到的場合大概是號子裡的用來看股票行情的電視牆。
把它拿來當家用電視是不得已的。
話說太座辦了一場藝術展覽,有位藝術家指定要29吋監視器來展示他的錄影作品,不淮用LCD螢幕,也不淮使用一般電視機。找了很久才弄到這台合乎他要求的笨重鐵方塊,側面兩邊還有亮晶晶的鐵提把。
後來展完了,鐵方塊沒處去,就到我家來了,佔走客廳一大塊地方。想想這樣放下去也不行,給它找個用處吧。於是買了台數位電視盒,燦坤在打折,一個999元。
數位電視盒+MOD+高解析監視器看電視是滿過癮的啦,家裡有這種東西也滿屌的,麻煩的是想看個電視得開四個開關,對,它還要再另外掛一對喇叭才能叫作所謂的電視機。
監視器下方還放了兩個展覽完剩餘物資:兩個捲起來的長三公尺的Da-Mat高級投影螢幕,丟在地上。沒辦法,就算想掛起來用,我還沒那麼大面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