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塊荒地上的「第三屆破爛生活節」

* 本文發表於《藝術家》雜誌,2017年8月號 | 羅悅全

「故而本土或在地的觀念,是和自我肯定不可分的[…],這個本土/在地不會是一個異己的圖騰,因為本土/在地不是一個外在於『我們』的東西。或者,用比較文學一點的說法:『本土』是一個只要你抵抗,就立足其上的地方,不是一個遙遠的聖地。」

──《台灣的新反對運動–新民主之路「邊緣顛ㄈㄨ\中心」的戰鬥與遊戲》[1],1991

 

1995年的後工業藝術祭(又名第二屆破爛生活節)結束後不久的一個炎熱中午,我路經師大附近巷弄,看到牆上貼著海報,寫著「第三屆破爛生活節──有音樂和表演」。我興沖沖地趕到海報所指的地址,是一片夾在老式住房之間長滿雜草的荒地,約莫四十坪,七八位年輕男女閒聊著,角落一棵矮樹下掛著蚊帳,還有一堆雜物,似乎有個流浪漢佔領了此地在那裡過日子。空地中間是台廢棄的鋼琴,機件都鏽了,似乎得用腳踩在鍵盤上才能勉強發出聲音,我等得無聊,真的這麼作了。表演一直沒開始,我詢問那群男女,他們指著蚊帳笑著回答:「等XX回來就開始了。」過了半晌,一位貌似研究生的男子匆匆到場,把肩上的書包扔到一邊,按下旁邊手提卡帶機的按鍵放起音樂,對著其他人喊著:「來來,大家站起來,跟我一起動!跟我一起唱!」為數不多的觀眾聚攏上來隨著那男子的吆喝開始揮動雙臂、抬腿、扭腰、……「來來來,這場表演裡,我們大家都是表演者!」帶頭的男子喊著,像是回答我的疑惑。

繼續閱讀 當年,那塊荒地上的「第三屆破爛生活節」

解嚴後的台北地下音樂文化

* 本文發表於《生命文献:沈陽地下音樂1995-2002》展覽讀本,三川出版社,2017年4月 | 羅悅全

要談台北的「地下音樂」,最麻煩的是:到底是要談哪一種地下?就像一位台灣樂評的提問:「都說崔健是中國搖滾的第一人,可是台灣的搖滾樂比大陸開始得早一大截,那麼誰是台灣搖滾的第一人呢?」這問題沒法答清楚,因為:到底是要談作為類型的搖滾、作為態度的搖滾、作為反文化的搖滾,還是作為商業範式的搖滾?在台灣,這些不同層次的概念相互糾纏、辯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樣貌表現,而非在突然清晰地體現在一個人身上。

繼續閱讀 解嚴後的台北地下音樂文化

台灣田野錄音的採集意識與辯證:從「造音翻土」裡的《浪來了》說起

* 本文發表於杭州美院學報《新美术》2016年 第6期 | 羅悅全

 

儘管田野錄音在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聲音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sound)、聲音生態學(acoustic ecology)的語境下有其方法論上的意義,但在2014年的展覽「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1]的部份主題展區裡,則嘗試離開這些已定義的學術框架,藉由史料的發掘與再脈絡化去發現田野錄音在台灣近代史中作為一種從解殖民、自我重新建構到走向作為一種藝術實踐與行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強調的是,對「造音翻土」來說,田野錄音的意義不僅是字面上的「於發聲現場收音」,而是「發聲-聆聽-紀錄-檔案化-再發聲(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再聆聽」的一連串過程。而台灣戰後田野錄音的採集意識如何辯證地發展,則是展覽所欲討論的重點之一。

繼續閱讀 台灣田野錄音的採集意識與辯證:從「造音翻土」裡的《浪來了》說起

迷幻音樂

* 本文登刊於2015年1月號《大誌》,內文經過小幅修改

廣泛地說,「迷幻」不算音樂類型,應該說是「超類型」,幾乎你想得到的音樂類型名詞,從搖滾、爵士、流行、靈魂、民謠、重金屬到嘻哈,前面都可以掛上「迷幻」作為一種子類型。根據腦醫學研究,性、精神藥物以及音樂所帶來的欣快感,都作用在大腦同一塊區域,無怪乎 Ian Dury於1977年的歌曲〈Sex & Drug & Rock & Roll〉標題比歌曲本身還響亮。談起藥物牽連上音樂的歷史,若忽略喝茫了酒圍著火堆擊鼓唱歌這類部落儀式,以及50年代的美國酷派爵士等等不提,人類史上藥物與音樂的最大規模連結運動,莫過於60年代「愛與和平」的嬉皮風潮之下創造出的迷幻音樂文化。這種文化的美學形式源自創作者根據自身的精神藥物(主要是LSD與大麻)經驗,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創作擬彷迷幻意識的狀態,作品多半是炫麗的抽象變形蟲色塊,以及運用效果器、合成器和錄音室技術創造出的詭異與綿延的音色,加上長得不像話的吉他獨奏。以現今的眼光來看,這些形式早就不新鮮,因為它已漸漸成為一種流行音樂的古典形式。

既然它的形式已無所不在,「迷幻」到底有什麼特質與其他音樂不同?近來台灣有個流行語更能夠生動的地形容迷幻狀態──「ㄎㄧㄤ」。想像「ㄎㄧㄤ掉」的人玩音樂會是什麼樣,大約就很接近迷幻音樂的質感。前Pink Floyd吉他手Syd Barrett可說是搖滾樂史上最傳奇的「ㄎㄧㄤ雄」,不像Brian Jones、Jim Morriso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等等幾位因藥物濫用死於1969~71年的搖滾英雄,Syd Barrett雖然嗑藥嗑出精神病,卻活到60歲,還發表了兩張錄音室專輯和大量選輯,成為後進「ㄎㄧㄤ團」致敬的對象。80年代的後進樂團被稱為「新迷幻」(Neo-psychedelia),經過70年代的龐克運動,新迷幻樂團除了延續先行者的形式,並且玩出更大膽的聲音實驗,例如The Jesus and Mary Chain、Cocteau Twins和My Bloody Valentine,把吉他效果器操到極限,刷成一片噪音牆,這種聲音美學後來被稱為「瞪鞋派」(Shoegazing),因為吉他手在現場表演老垂頭盯著腳下一大串盤根錯節的效果器,那模樣看起來也相當「ㄎㄧㄤ」。

80年代末興起的另一場大規模的藥物文化運動──電音舞曲和新藥物(主要是MDMA)的結合──讓迷幻文化在90年代之後有了另一番新面貌,並且奇妙地隔代傳承了60年代的嬉皮精神,喊出「和平、愛、團結與尊重」的口號。迷幻電音舞曲的特徵是單調重覆的快速鼓節奏和變化無限的電子音色,像早期的電音類型「迷幻浩室」(Acid House)運用了Roland TB-303、TR-808等等可設定程式操作的電子樂器。隨著電子/電腦軟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電音舞曲延伸出數不清的類型,例如其中聽起來最「ㄎㄧㄤ」的「出神舞曲」(Trance)就可以分出二十多種子類型。

同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一樣,迷幻電音的形式也深深地影響了21世紀之後的視覺與聲響文化,現今流行音樂現場表演、電影、電玩與卡通的聲光特效,甚至電腦螢幕保護程式,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迷幻美學的影響。無論如何,聆聽音樂僅能理解迷幻的形式,至於它的精神世界與哲學,像解放心靈、與自然和平相處,只能在迷幻音樂的現場活動裡才能充分感受了。

推薦專輯

*註:迷幻電音舞曲很少以專輯形式發表,以下僅列出以迷幻搖滾為主的專輯。

《The Psychedelic Sounds of the 13th Floor Elevators》,13th Floor Elevators,1966最早宣稱自己是「迷幻搖滾」的樂團,並且老實不客氣地使用LSD作音樂和過生活。


《Woodstock: Music from the Original Soundtrack and More》,1970

這套唱片為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的現場錄音。嬉皮全盛時期的搖滾樂,大概沒有不迷幻的。

《An Introduction to Syd Barrett》,Syd Barrett,2010

早期錄音合輯,由Pink Floyd 吉他手David Gilmour(對,就是取代Syd Barrett的那位)操刀重新後製。

《Psychocandy》,The Jesus and Mary Chain,1985

幾近暴力地使用破音和反饋效果器,吵雜的吉他噪音底下卻是甜美的弦律。

《Yoshimi Battle the Pink Robots》,The Flaming Lips,2002

如果你看過他們2013年在台北的演唱會,就知道這個團不止音樂「ㄎㄧㄤ」,表演也夠「ㄎㄧㄤ」。

《Sunset Hours At Marini’s On 57》,José Padilla,2014

這位從伊維薩這個迷幻派對島發跡的DJ,選曲風格被名命為「弛放音樂」(Chill-out),其實迷幻得很。

《Lookaftering》,Vashti Bunyan,2005

60年代默默無名的迷幻民謠女歌手,2000年之後被重新發掘,唱聲依舊迷離而年輕。

《God is Saying This to You …》,Kurt Vile,2009

這位民謠歌手早期作品的合輯僅使用簡單的家庭錄音設備錄製,效果仍然很「ㄎㄧㄤ」。

《Longerism》,Tame Impala,2012

近年頗受矚目的澳州樂團,集60、90年代迷幻搖滾之大成,濃濃的復古味,歌聲像John Lennon。

《娛樂世界》,林強,1994

林強當年在英國錄音的專輯,將新迷幻的聲音帶回台灣,如今聽來依舊充滿新意。

David Toop 《聲之海-空靈話語、氛圍之音與太虛幻境》序言

ocean of sound.jpg 10/17日,David Toop 將於北藝作一場講座與演出,隔日Yannick Dauby 於失聲祭演出,10/19日,兩人則將在立方計劃空間對談。
說起 David Toop ,想起一件往事。大約是1999年時,我幫出版社打工,翻譯了Ocean of Sound 這本書的序言,出版社以此來作是否要出版的參考。後來這本書沒作中譯。想來是我的譯筆不佳 😛
十多年後,這本書的作者要來台灣,重新翻出這份塵封多年的譯稿,給各位朋友們參考。

繼續閱讀 David Toop 《聲之海-空靈話語、氛圍之音與太虛幻境》序言

從Deetron、Gui Boratto來台表演的一些聯想

喜歡電音的樂迷最近應該覺得有些應接不暇,除了本地prodcution接連舉辦精彩的party,受邀來台表演的DJ、樂手也越來越多。不止活動數量增加,質也有見增長。我不確定發生了什麼事,或許是在台灣幾個年輕prodcution這幾年的努力之下,樂迷人數、知識、品味與能量已累積到足以撐起這些現場表演、舞會。

繼續閱讀 從Deetron、Gui Boratto來台表演的一些聯想

台客

taik_artco.jpg
(原文登載於《今藝術》2010年十月號,Artickle別冊。本文作了少許補充)
文/羅悅全;圖/何季澄(《今藝術》提供)

去年7月於高雄舉辦的世界運動會開幕,「電音三太子」騎著機車列隊進場,觀眾歡聲雷動。隨後的選手之夜裡,電音三太子在DJ Ricky播放的音樂中跳起「台客舞」。同年11月,高雄市舉辦「台客舞萬年」,號召10萬民眾與電音三太子齊跳台客舞,打破世界紀綠。高雄市市長陳菊說: 「台客舞象徵台灣的自信」繼續閱讀 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