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行東西南北中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一書中指出,’92年台灣唱片銷售金額為47億元,’96年達到89億1仟萬元,短短4年成長了將近一倍。這段期間,國內製作的CD價格從二百多漲到三百上下,代理版及進口CD倒沒有特別明顯的價格波動。相較於其他大城市,台北還是全世唱片界最便宜的地方。隨著市場日漸龐大,’90年代台北唱片行由一個個分散的小據點,轉變為連鎖店及大賣場的天下。小型唱片行多半依靠著特定消費群,而專業二手CD店也在’90年代中期出現。 繼續閱讀 唱片行東西南北中

如果在深夜,一家唱片行--台北另類唱片行的身世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另類另類滿天下,但是有些音樂比另類還另類,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這種音樂,用異類稱呼更為貼切。在都市中生活的你,也許己經發現,身邊常常響起這種異類音樂,可能是出現在一個詭異的電視廣告,一個深夜的廣播節目,一間陰暗的PUB。若想接近這種奇妙詭趣的異類音樂,買張CD回來好好獨自品嘗,卻發現茫茫CD海,各大唱片行均尋不著。神祕的異類音樂CD究竟藏身何處? 繼續閱讀 如果在深夜,一家唱片行--台北另類唱片行的身世

改變台灣唱片行生態的Tower Records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就像麥當勞改變了快餐業,7-11改變了雜貨零售業,Tower唱片城進駐台灣也改變了本地唱片行的型態。

Tower成立本身就是一個傳奇。1940年,一個叫魯斯.所羅門(Russ Solomon)的美國小男孩,在父親開的雜貨店裡架了一個小櫃子,學賣起唱片。所羅門父親的雜貨店位於一棟叫做「Tower」的大樓下,隔壁是家電影院。這個唱片櫃跟著小所羅門一起成長,二十年後,小雜貨店的櫃子擴張為大型唱片和書籍賣場。而這間唱片行則依據原來雜貨店的所在,命名為「Tower」。40年下來,音樂影像媒體不斷地變革,45轉唱片、33轉唱片、錄音帶、CD、MD、….,國際唱片工業愈來愈大,Tower愈開愈多,到’99年9月為止,己經是跨28國、227家分店的連鎖唱片行,部份地區的Tower 還有設有書籍和錄影帶、VCD部門。 繼續閱讀 改變台灣唱片行生態的Tower Records

台灣地下音樂的推手–水晶唱片的新音樂之路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阿達」有「傻瓜、腦袋短路」之意。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就是一個「阿達」,母親留給他一句名言:「Stupid Thing, Stupid does。」阿甘幹的阿達事讓他莫明其妙地發財又發達。台灣也有一群阿達,不過他們幹的傻事,卻從來沒發過財。這群阿達的領頭叫任將達,綽號「阿達」,這個由阿達組成的有聲出版社叫「水晶」。 繼續閱讀 台灣地下音樂的推手–水晶唱片的新音樂之路

不聽金屬枉少年:從瀚江寫起的台灣重金屬簡史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如果台北年近三十歲的搖滾迷,可以像開同學會一樣聚首,他們現在已經是西裝革履的上班族,也可能依舊留著長髮,穿著破牛仔褲,過著不羈的生活。大家在一間對味的Pub坐下來,聊聊往事。嗯…當年。

當年我們都聽重金屬呢。
「是啊,我們都是從Bon Jovi、Europe、Gun ‘n’ Roses、…聽起的。」
「後來就回頭聽Jimi Hendrix、Deep Purple、Led Zeppelin之類的老搖滾。」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接下來聽的更重,像Helloween、Metallica、Megadeth。」
「像我學吉他的,就專門聽Joe Satriani、Steve Vai這些電吉他大師的獨奏專輯。」
「我聽的比較奇怪,都是死亡金屬和北歐的黑金屬。」
那時你們到哪裡買這些奇怪的東西?
「瀚江!」大家異口同聲,非常肯定地說。 繼續閱讀 不聽金屬枉少年:從瀚江寫起的台灣重金屬簡史

Everybody Dance Now! 逐漸成形的台北銳舞文化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其實現在談台北的銳舞(Rave)還嫌太早,目前這個場景尚處於萌芽階段,尚未有一個紮實的文化出現。不像搖滾樂,’60、’70年代就藉著收音機、盜版唱片傳播至全台,狠狠地刮過年青人壓抑的心靈,陪著他們走過成長的歲月。無論如何,搖滾樂是可以關在家裡,戴著耳機一人享受的東西。而被認為是未來音樂的電子舞曲卻不是一個用來享受孤獨的音樂,以「自由」、「解放」為精神的銳舞文化,比搖滾樂還需要現場參與來形塑它特有的文化。 繼續閱讀 Everybody Dance Now! 逐漸成形的台北銳舞文化

搖滾眾神會–年度音樂節及戶外演唱會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節慶活動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一年一次,趕不上就得等明年。好此道者,每年都在等待這天的到來,今年和去年有什麼不同?今年有什麼新鮮?當然還可以顛倒過來講:今年和去年有什麼是相同的?今年有什麼傳統沒改變?我們在節慶中尋找記憶,同時創造新的記憶。這類活動常被形容為「趕集」、「大拜拜」,在某一個領域裡人群,在同一時間,往同一個地方聚集,像是廟會中,野台戲班輪番上陣,台上鑼鼓喧天,台下群眾萬頭鑽動,人聲頂沸。這些記憶不僅是私密的,也是共同的。 繼續閱讀 搖滾眾神會–年度音樂節及戶外演唱會

校園音樂自力救濟–從北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 ,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70年代台灣校園青年,在民族主義情感的驅使下喊出口號-「唱自己的歌」的。接下來的十年,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襲捲校園,產生所謂「校園民歌」。校園民歌進入商業體制後,民歌運動中「探尋自我」的那一部份精神被打磨殆盡,只在校園裡留下「男生女生圍坐在茵茵草地上,抱著木吉他,快樂地唱著無邪的歌」這樣的畫面及遺風,他們唱的是「唱自己的歌」那個時代的老民歌。另一群校園青年,他們手上抱的不一定是木吉他,不在草地上唱歌,稱不上無邪,也不太快樂,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將自己的聲音傳到校園外。他們是校園的搖滾樂隊。 繼續閱讀 校園音樂自力救濟–從北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

網路世界–九○年代搖滾生活的縮影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從自認為成了一個搖滾迷開始,我就是個廢話特多的樂迷,是廢話而不是什麼正經負責的言論,因為這些廢話多半不是以正經的印刷體出現在正經的報章雜誌上。高中時,和同學在沈悶的課堂上傳紙條,聊的是搖滾;大學時在社團的留言簿和影印的刊物上,聊的又是搖滾;一直到畢業後當完兵,還是一肚子不情願地嚕哩嚕嗦想找地方談搖滾。
然後,我發現了網路。 繼續閱讀 網路世界–九○年代搖滾生活的縮影

網路購物會害唱片行店員失業嗎?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馬世芳

如果你喜歡的音樂都是些電台很少播、雜誌也很少介紹的冷門樂風,走進唱片行,面對滿坑滿谷沒聽過的CD,該怎麼辦?並不是每張CD都有中文側標(即使有也經常語焉不詳)。在這個時候,直接抓店員問︰「這是什麼樣的音樂?」「最近有什麼好聽的?」可能是最快的方法。 繼續閱讀 網路購物會害唱片行店員失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