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深夜,一家唱片行--台北另類唱片行的身世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羅悅全

另類另類滿天下,但是有些音樂比另類還另類,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這種音樂,用異類稱呼更為貼切。在都市中生活的你,也許己經發現,身邊常常響起這種異類音樂,可能是出現在一個詭異的電視廣告,一個深夜的廣播節目,一間陰暗的PUB。若想接近這種奇妙詭趣的異類音樂,買張CD回來好好獨自品嘗,卻發現茫茫CD海,各大唱片行均尋不著。神祕的異類音樂CD究竟藏身何處?

原來,陳列有這種異類CD的唱片行,如同入世隱士般,默默地躲在都市叢林的角落。
廣告界、藝文界、傳播界人士常出沒的 2.31,其特色除了後現代裝潢,和書架上各式音樂雜誌、現代思潮的書籍,還包括那酷得沒話說的背景音樂。許多廣告及劇場配樂者喜歡到 2.31 尋找配樂靈感。只要點一杯咖啡,讓自己浸泡在2.31頹廢冷酷氛圍中,取一本音樂雜誌慢慢閱讀,同時聆賞店內播放的音樂。聽到滿意的音樂,可以馬上到位吧台旁的Avant Garden唱片行,向留著小山羊鬍的謝老闆詢問。

佔地約四坪的Avant Garden,以四面高大的黑色CD架與2.31區隔。架上陳列的CD主要是美日歐及本地創作的另類音樂、歌德音樂、Noise、爵士樂、現代音樂、電影配樂、DIY CD。此外,尚有陳售少量藝術電影錄影帶及音樂書籍。

身兼唱片行老闆、店員及2.31 DJ的謝典銘,音樂知識精深淵博,只要顧客開口詢問,舉凡搖滾樂、另類音樂、現代音樂、前衛爵士、…等音樂家、樂派、廠牌,他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令人輕鬆得到大學音樂系也學不到現代音樂課程。
外人來看Avant Garden,也許只能看到一個又小又怪、營業時間又莫名其妙的唱片行(晚上六點開到凌晨三點),而Avant Garden的前世,可以牽扯到’89年成立的「藍儂唱片」。

藍儂

藍儂唱片行原名飛林唱片,地點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永遠擠滿路客和補習班學生的公園路上。’89年4月,原來在飛林工讀的陳文政和一群愛好音樂的朋友將店面頂下來,開始經營原版唱片進口及代理的事業,音樂類型偏向前衛另類的現代音樂、英國及歐洲獨立廠牌。

在這家色調冷洌的唱片行中,常可以看到一些剛剛進入另類音樂世界的菜鳥樂迷(多半是剛考上大學的小子),畏畏縮縮地想從一堆陌生的進口唱片裡尋找熟悉的名字,然後又畏畏縮縮地空手走出店門口。若沒有朋友的介紹,或鼓勇氣向店員詢問,他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該從那張唱片下手。藍儂這些如同天外飛來的進口唱片,多半是藉著口耳相傳,或以兩三頁的會訊刊物傳播新片消息,這似乎就是’80年代末另類音樂資訊的唯一的散播管道。藍儂也有這樣一份小小的影印會訊,在這份會訊中,常可以讀到「鼎鼎大名的某團」這類形容詞,可是某團的名字總是如此的陌生,使得他們的「鼎鼎大名」像是在嘲笑你的淺薄。但是文字介紹中又常夾雜著「藐幻不定」、「藝術境界」、「純情」、「令人想痛哭一場」的形容字眼。怎麼辦?菜鳥樂迷只能巴不得立刻衝進藍儂唱片行,掏乾口袋最後一點生活費,搶購那張能夠「救贖精神」的唱片,然後為這些唱片餓好幾天。許多樂團和廠牌的名聲就在這種小眾傳播的氣氛下被神話,像英國獨立廠牌4AD就是很好例子。

學院、昌彥

藍儂唱片這群熱情的愛樂青年當然不願意只在小眾裡打轉,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和力氣於推廣活動,除了開闢廣播節目「節拍110」,同時於’90年11月舉辦了「台北另類音樂節」,全力打響「另類音樂」的名號。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從’91年開始,「另類」這個名詞愈來愈常見於台灣的媒體(雖然不一定是指音樂),但是長期入不敷出使得藍儂陷入財務危機,而不得不尋求當時國語唱片公司「林傑」合作。不過’92年7月,林傑這位大股東卻在一場意外中喪生,藍儂也因此結束營業,並將原來所代理的英國獨立廠牌轉移給當時成立的昌彥唱片公司,昌彥是由林傑的員工所成立,接收了藍儂簽下的4AD代理權。另一方面,藍儂員工的心未死,緊接著又在師大路上成立了風格相同的「學院唱片」。

謝老闆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了。謝典銘原來在台中東海大學的一家唱片行做工讀生,工作關係和興趣相投之故,結識了藍儂的負責人陳文政。謝典銘退伍後就被延請至學院工作。不料藍儂的舊債未了,謝典銘到了台北,發現學院財務狀況不佳,好幾個月發出不薪水,沒有多久學院也關門了。失業的謝典銘只好轉至昌彥的門市部做店長。昌彥門市部在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附近的一棟公寓裡,雖然模規不及藍儂及學院,但全台北的愛樂青年都知道,若要找冷門的另類音樂、實驗音樂、噪音、手工自製CD和同仁誌,絕無二選,到昌彥準沒錯。

不過昌彥也沒有維持很久,’96年6月,昌彥搬到現在的2.31,將存貨出清後,謝典銘即另起爐灶,成立小而美的Avant Garden唱片行。

Avant Garden

雖然切斷與昌彥的關係,風格上仍承衍了藍儂、昌彥的前衛精神,加上謝典銘自己偏好的民族音樂、現代樂及日本服裝秀配樂,由於有著豐富的小眾唱片經營經驗,他進貨的管道遍及英、美、德、日等四個地區。
除了在2.31喝咖啡,順便來看看唱片的客人,Avant Garden也有不少當年藍儂、昌彥的老主顧,這些愛樂青年都已從學校畢業入了社會,手頭比較鬆,買唱片的手筆不比當年窮酸的學生。這些老另類樂迷口味都己經定形,謝典銘進一些冷門的貨,其實心裡早就猜到那些人會買。

進片的選擇,除了憑自己的經驗,國外權威音樂雜誌也是值得參考的指標,因為國內另類樂迷的資訊還是相當仰賴國外期刊。謝典銘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有一個歌德樂團的CD很不錯,推薦給一些喜歡歌德搖滾的客人聽,他們都很懷疑,不願意下手。後來香港專門寫歌德樂團的樂評人Sin:Ned在<音樂殖民地>提到這個樂團,沒兩下,這個團的東西就全賣光了。」

現在由五大唱片公司代理進口的另類音樂CD,雖然不至於到種類齊全,但也是數量可觀,「另類音樂」物以稀為貴的神話被打破了。像當年文藝青年視若珍寶的廠牌4AD,在大量進口之後,反而埋沒一片CD海中,被年輕樂迷棄若蔽屨。而藏身於小巷中的Avant Garden,不再有神話,沒有喊遍天的口號,只是個前衛愛樂者的小天地,在台北各大連鎖唱片行的環視中,像隱士般地自得其樂。

What is: 4AD

’80年代竄起於英國的著名獨立廠牌,創始人Ivo Watts-Russell是個品味獨具的經營者。4AD旗下的藝人都是依Ivo的喜好所挑選,使得「4AD」成為一種樂風品味的代名詞。4AD風格呈現出兩個極端,有唯美空靈的Cocteau Twins、Dead Can Dance、This Moral Coil,也有吵雜詭異的Pixies、Throwing Muses、Birthday Party。而4AD別緻的唱片封面設計也是樂迷津津樂道的,短命的藝文雜誌,如<誠品閱讀>、<影響>都曾大幅報導為4AD製作封面的美術設計小組「23 Envelope」(後改名為「V23」)。本來4AD的產品只能在藍儂、昌彥之類的小唱片行買到。’96年以後,4AD代理權轉手,唱片公司大量進口及在台壓片,一般唱片行很容易看到代理版的另類CD,價格也較以往便宜,但是4AD並沒有賣得比較好。後來有人戲稱這種情形為「4AD現象」。

“如果在深夜,一家唱片行--台北另類唱片行的身世” 有 1 則迴響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