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樂海的旅遊手冊–中文音樂刊物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音樂刊物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聽音樂不只是用耳朵,用心的樂迷還需要刊物來探尋音樂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資訊透過音樂刊物傳播,刺激樂手創作的視界,也促進唱片市場的成長與進步。不過,追求音樂資訊這回事,在台灣永遠是青少年才會認真,細數最近十多年來的音樂刊物,我們發現沒有真正夠看的主流音樂雜誌,只有小型非主流刊物以斷裂零碎的方式存在著,一個接一個陣亡,又一個接一個衝上前線… 繼續閱讀 茫茫樂海的旅遊手冊–中文音樂刊物

誰人跟我比–台灣的CD側標景觀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許多人逛唱片行都養成一個習慣,從架上抽起一張CD,先翻過來瞧瞧背面的側標文字。台灣的CD很少不加側標,沒掛這玩意兒的十之八九是少量專單進口的CD。流風所及,連國台語CD也依樣畫葫蘆,穿上了側標。這張小小的紙片,大大方便了消息不太靈通的菜鳥樂迷,但老鳥樂迷常嫌側標累贅而稱其為「包皮」,打開CD就順手扔到圾垃筒。 繼續閱讀 誰人跟我比–台灣的CD側標景觀

要做自己?先自己做! DIY CD大閱兵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台灣人愈來愈懂得秀自己,拍攝個人寫真集、在KTV唱唱不夠過癮,還要製成個人演唱CD加上美美的封面分贈親朋好友,嚐嚐當歌星的乾癮。不過,寫真集和個人演唱CD,真的秀出了自己嗎?其實秀出來的只是一個虛構的想像物,「自己」這個東西,仍深深地包藏在攝影師和錄音師的層層包裝之中。 繼續閱讀 要做自己?先自己做! DIY CD大閱兵

音樂變相消費場所–練團、買樂器、哈拉交流的樂器行

本文原載於《秘密基地》,2000年5月初版

文/吳逸駿

搖滾樂團有別於民歌手,民歌通常只需要一把空心吉他,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可以開唱,幾乎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搖滾樂團就不一樣了,搖滾樂給人最粗淺的印象就是「大聲」,插電的吉他和貝斯、套鼓,加上人聲,是搖滾樂最基本的幾項樂器。這幾項東西湊起來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經常會被視為噪音。因此,搖滾樂團必須要有特殊的地方練習,以免吵到左右鄰居,招來抗議。在台灣由於地小人稠,不像印象中的美國,有所謂「車庫樂團」之類的樂團。台灣大部份的樂團幾乎沒有自已的「地下室」或「車庫」、「倉庫」可以練習,因此,專門出租樂團練習的「練團室」就應運而生。 繼續閱讀 音樂變相消費場所–練團、買樂器、哈拉交流的樂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