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樂團起死回生

華視這則新聞「數位化現場錄音老樂團起死回生」 編譯得真是胡裡胡塗。

…..THE DEAD,成軍將近四十年,直到最近才靠數位科技發起來。他們走出錄音間,利用演唱會接觸歌迷。靠著一台膝上型電腦,以數位錄音實況錄下每一場演唱會。然後在臨時架設的工作站上,連夜處理,送往芝加哥大量拷貝、包裝,第二天早上直接送到歌迷手上。…..

繼續閱讀 死亡樂團起死回生

華麗搖滾與視覺系

前一篇筆記迴響中,Daryl提到「哥德樂團」讓人聯想到日本「視覺系」。日本視覺系我是沒什麼仔細的研究,印象所及,我覺得視覺系在外觀和音樂內容上與「華麗搖滾」(Glam Rock)的關係比較大。因為不懂日文,很難找到相關的資料,有篇「何謂視覺系」點出了視覺系和華麗搖滾的關係。

繼續閱讀 華麗搖滾與視覺系

哥德樂派

在中山大學的bbs上看到一個討論緒,談chungking(網頁中可試聽)這個團的新專輯。討論者把這個團說成是「哥德團」(Gothic),賣弄了一點哥德搖滾的知識。他對哥德搖滾的看法大致上沒什麼錯,但把這個標籤貼在Chungking上頭有點奇怪。看看Chungking的訪談和打扮,可是一點都不哥德。說Chungking是Trip hop倒還有那麼一點味道。

繼續閱讀 哥德樂派

音樂與個性

德州大學一項統計, 研究音樂與人格的關係. 取樣是德州大學的三千五百名學生, 分別填一份音樂品味的問卷和一份自我個性分析問卷, 再作交叉分析得到的結果.
大概是:

“個性外向的人通常喜歡一般的流行樂。喜歡藍調、爵士、古典與民俗樂的人,一般說來比較喜歡思考複雜的概念。喜歡重金屬、另類音樂的人,通常比較熱情與具有反叛性格。喜歡鄉村歌曲、電影原聲帶、宗教音樂這樣傳統音樂的人,生活態度可能也會一樣保守。 “

這個結果好像沒什麼意外, 符合一般常識. 原始論文中有更仔細的統計圖表,可以看看.
我覺得, 要是研究者對音樂類型作更仔細區分的話, 應該可以得到比較多有趣的結果.
* 聽嘻哈的好動 聽另類的叛逆 (蘋果日報)
* Music Preferences Linked to Personality: Study (路透社)
* The Do Re Mi’s of Everyday Life: Th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usic Preferences (原始論文,PDF格式,21頁)

幻想之下的未來音樂

前一則筆記還沒提到創作者要靠什麼賺錢. 何不反過來問, 聽眾為什麼要花錢? 除了”我敗故我在”的消費心理, 其實末端聽眾花錢買的根本不是音樂, 而是擁有感, 載體(唱片, 錄音帶), 方便性(隨處想聽就拿起來聽), 集體互動(現場表演). 純為支持藝人掏錢只是其中一部份理由, 而且這應該說是支持”藝人”, 而不是”藝人的作品”. 網路的普及, 第一個衝擊到的是”載體”. 目前”方便性”還能賣錢, 像iTune的成功就是個例子, 但將來很難說. 集體互動還沒什麼被取代的可能. 最後純為支持藝人呢, 一種就是之前的說, 藝人本身得是 sex symbol, 另一種, 藝人要有”態度”可賣, 像Nike賣”just do it”一樣.
再者, 我們為什麼不想想看, 創作者是否可能沒賺錢也樂於作出好作品? 這不是沒可能, 否則Linux等自由軟體就沒機會出現了. 以這個例子來看, 未來的音樂是否會像linux一樣, 是集體創作? 假想這種狀況, 在大家都採取creative commons 有限開放授權使用態度的前提之下 A寫了詞, B譜了曲, C加上電子節奏, D彈個吉他, …. 各個不見得熟識的人, 在網路就這麼完成一首完全免費的曲子, 而這首曲子還能不斷地重新再混音, 出現多種版本. 電腦,編曲軟體,網路越來越成熟的情形下, 我們一定會看到這種音樂創作形式的出現. 一個疑慮是, 這種創作方式的作品會是好作品嗎? 似乎不必擔心, 像中國的章回小說不就是種集體創作? 作者不詳的地方民謠不也是集體創作? 而且, 創作缺乏賺錢的誘因不見得作不出好作品 像說, 李白,蘇軾寫一首詩拿了多少錢?
以上只是對未來的幻想…:)

網路與音樂

最近電視常看到兩部宣傳廣告片, 一部是三個少年在聽車子聽著the vines的歌, 點頭打拍子, 很投入的模樣, 片尾字幕”你需要音樂, 支持音樂”; 另一部是一群美式足球隊員在休息室裡無精打采, 突然收音機放起某首嘻哈曲, 全隊都熱血起來, 士氣大振, 片尾字幕還是:”你需要音樂, 支持音樂”. 誰買的廣告看不太出來, 我直接聯想到的是RIAA或音樂家協會之類的單位. 廣告的目的講白了就是:”請花錢買唱片”.
對於網路對音樂的影響普遍有兩種說法, 一是:藝人拿不到錢, 唱片公司倒光光, 大家就聽不到好音樂; 另一個是: 網路流傳讓出爛音樂的唱片公司倒光光, 真正的好音樂才會出頭, 我覺得這兩種說法, 前者是既得利益者捍衛利益, 後者是事不關己的風涼話和一廂情願. 說會音樂會好嘛, 目前專輯賣得最好的還是偶像天后天王, 獨立公司也沒比較發達; 說會壞嘛, 網路可不是讓我們更容易接觸到自己想聽的音樂嗎? 只要你願意找, 好音樂根本多得聽不完.
或許, 網路與未來的音樂好不好一點關係也沒有–音樂不會因為網路而變得更好或更壞, 或者說, 音樂同時會變得更好和更壞. 而藝人汰換的速度會更快. 音樂價值的好或壞, 是聽者自己決定的. 更仔細的說, 媒體定義了聽者的知覺範圍和價值觀, 聽哪種音樂, 要看聽者選擇哪一種媒體, 哪一種資訊. 也決定了聽者”好音樂”的價值觀.
青少年對音樂的需要有兩種矛盾的態度, 一方面希望有自己的個性, 用音樂說自己; 另一方面, 又害怕寂莫, 希望有同好共同取暖. 在這種情形下, 未來的音樂或許會轉向兩種極端: 極大眾和極分眾. 在極大眾裡, 藝人是全方位的藝人, 他/她是sex symbol, 是英雄/女神, 他/她演戲, 唱歌, 出寫真, 出書, 主持節目, 現場表演, 怎麼搞怎麼賺錢, 音樂只是他/她龐大娛樂事業的一部份, 唱片公司不應該自我定位為唱片公司, 而是娛樂公司, 要壓倒性地佔據所有大眾媒體才能創作成功的商品. 另一方面, 佔不到大眾媒體的樂手會分成極多子類型, 極多小圈圈, 自擁支持者, 他們創作音樂賺不了大錢, 是作興趣, 作理想, 但有才華的人不怕得不到樂迷的支持. 就像現在的作業系統, 最後的生存者只有微軟這種跨國怪獸, 以及版本眾多的免費 linux 和 freebsd.
不過上面假設前提都是建立在青少年樂迷上, 不可否認, 目前青少年仍是最龐大的音樂消費族群. 青少年以外的音樂市場呢? 就像開頭提到的兩部廣告, 到了一定年紀, 聽音樂有很大的目的性: 要放鬆心情, 要提振精神, 要到卡拉ok有得表現, 要回憶過往, 要有益健康, 或是要靠這個吃飯. 在這個純粹功能性的音樂市場裡, 選輯應該會佔很大一部份, 因為這個族群的人不太需要追求一個藝人的作品, 藝人是誰不重要.

2 many djs

正在聽Samurai FM, 這些日本DJ的風格和美國英國的都有點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我也說不來.剛才聽到一首, 是把Emniem的[without me] 加快速度和MARRS的[Pump up the Volume]咪在一起, 感覺還滿對味的. 其他歌曲也多是把兩首歌混在一起, 可是聽起來都很對.
說到混音, 想到soulwax這個比利時團. soulwax主要是兩個兄弟所組成的吉他團, 偶爾也在比利時的radio 1當dj. 他們當dj不是一首接一首放, 而是全混在一起, 偷這首歌的吉他, 牽那首歌的vocal, 滲進那首歌鼓點,利用電腦軟體拼貼, 變成全新的曲子. 選曲範圍從60,70,80,90的流行搖滾另類鄉村迪斯可,…全部通吃. 從velvet undergroud, the stoogies,ELP, Clash..到Destiny’s Child , bassment jaxx, ….
後來他們花了三年說服唱片公司老闆發行他們用一百八十七首歌拼成的專輯[2 many djs]. 其中耗了不少時間搞定版權問題, 最麻煩的是許多唱片公司根本就拒絕讓他使用歌曲片段.[2 many djs]於2002年發行之後, 樂迷和樂評一片叫好. 於是soulwax乾脆就以2 many djs為名,出了一系列拼貼專輯[as heard on radio soulwax]1至5輯.
他們的網站 (以80年代的電動玩具畫面來設計, 非常有趣)中,點選radio, 會跑出一個像手提音響的視窗,有十個channel可選, 都是他們在電台做的混音作品,每個混音都至少用了幾十首的曲子. 點選channel下方的”playlists”就可以看到曲單.不過曲單只有列”主歌”,那些只用了片段的曲子沒列進去.你會驚訝於”原來這首歌可以和那首歌對在一起, 好像合唱似的”.

滾石論戰

這個論戰最後給 楊忠衡整理作結了.
其實要談問題呢, 文化批評論壇的這篇座談會紀錄 流行音樂:全球化下的文化、科技、與創作談的比較精闢. 唱片界的大老們應該瞧瞧. 不過在這些大老眼中, 座談會的議論也只是”邱八爺之論”吧? (這是王方谷在文中用的字眼, 嘲笑論者只會說不會做. 我不懂什麼是”邱八爺”, 而”丘八爺”指的是民初的軍閥).

take 10 網路電台

網路電台 Take 10 是極有趣的計劃:廣州的楊磊結合十位世界各地(大多在歐洲)的電子音樂愛好者, 廠牌經營者, 共同進行網路電台計劃. 十個人在一週七天裡各分配時段播放節目. 大多是ambient. 他們的網站在http://www.radiotake10.org, 不過我不太喜歡這種flash網站, 反而是上他們在live365的站反而比較清楚, 可以看到十個人的時段和曲目.
這裡有篇中文介紹 一個白領和他的網路電台, 繁體版 按這裡, 或 這裡.
另外, live365.com也是可以自己架網路電台的地方, 雖然要收費(一個月7.45美金起跳), 不過可以有較好的頻寬, 也不必自己管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