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貼]異響-聲音藝術展與獎

從email得到的消息。居然有企業要贊助「聲音藝術」這麼冷門的文類啊,寫這個企劃案的人真了不起。拭耳以待。有玩聲音的人趕快去報名吧。
(另外我很疑惑的…「明和電機」 不是作書桌玩具 的設計公司嗎?他們的表演難不成是一堆玩具在敲敲打打?)

全球聲浪 異端出列
國巨聲音藝術獎正式開跑
主辦單位 國巨基金會
策展團隊 在地實驗
活動網址 http://www.etat.com/bias/
由國巨基金會主辦,在地實驗策劃執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的「國巨聲音藝術獎」,即將於七月一日開始收件,這個獎項鼓勵以「聲音」為媒材的純粹藝術創作,針對台灣及國際間實驗性、創造性的「聲音藝術」作品給予肯定。「國巨聲音藝術獎」設有三名獎項及佳作數名,首獎可獲獎金六萬元,入選作品將獲邀參加「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
「國巨聲音藝術獎」收件截止日期為2005年七月三十一日,相關報名表請至在地實驗網站下載
徵件報名聯絡人:邱芷瑩(02-27117895)。
參賽資格:不限國籍均可參加
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 9/24-11/20 台北市立美術館
「明和電機」來台演唱會 9/24-9/25 Luxy
異響論壇 9/25 台北市立美術館

韓國地獄味噌拉麵

shin-ramen.gif在頂好超市的貨架終於再度看到辛拉麵!!話說太座曾經因為頂好的辛拉麵連續缺貨三個月,擔心台灣再也買不到辛拉麵,於是鬧出從溫哥華扛回一箱辛拉麵的爆笑事件。
現在辛拉麵不虞匱乏,我又可以放心來作點韓國料理了。
這裡要野人獻曝的作法是「韓國地獄味噌拉麵」。
作法:
辛拉麵不是泡的,是煮的。煮一鍋水,沸騰時,加入味噌–我喜歡信州味噌,味道有點重又不會太重。
煮到味噌散開,加入辛拉麵。這裡要注意,那包代表韓國料理精神的紅色調味包只要放一半就好,因為味噌已經夠鹹的了。但是這包珍貴調味包不要丟掉,另有用處。
然後重點來了:加入半塊豆腐乳。是的–豆腐乳。放入之前記得先用少許水把豆腐乳調散。
煮三分鐘起鍋。
套句吳孟達在某部周星馳片裡的台詞:「好吃得舌頭都會掉下來。」
之所以發現加豆腐乳會好吃,是有一次在溫哥華的「大增」日本料理餐廳點了一個韓國味噌鍋(「為什麼日本料理店會有韓國味噌鍋?」溫哥華就是這種地方,中日韓料理常雜在一起賣),嚐出這個味噌鍋裡有豆腐乳的味道,於是在家如法泡製,味道居然相去不遠。
然後,那剩下來的半包紅粉調味包要作什麼用?
好,現在來分享我的「韓國地獄味噌烏龍麵」作法,我講快一點。
水煮開,加入味噌,一包「烹大師」鰹魚調味粉,一包烏龍麵,和那半包代表韓國料理精神的紅粉調味包,一些海帶芽,有蝦的話可以放蝦(超市的甜蝦很便宜),加塊炸豆腐皮也很棒,最後打個蛋,蛋煮半熟,起鍋。
容易吧?
今天的「老婆不在家老公自救食譜」課就上到這裡,下次有空再來示範「韓國地獄味噌泡菜拉麵」和「韓國地獄味噌泡菜烏龍麵」的作法…

近日雜事一起記

一、
去看了星際大戰前傳三,很奇妙地前二集在演什麼幾乎忘得一乾二淨,一開頭那個杜酷公爵和白卜庭議長之前是幹什麼完全沒印象。好在這個網站有星際大戰六集的本事,花一個晚上溫習總算搞懂這集承先啟後的玄機。最妙的是發現原來星際大戰不止六集而已,它的前傳的前傳還可以再拍三集。呃…再給喬治盧卡斯二十年?

二、
Steve Jobs宣佈未來將改採用Intel 的CPU,引起Mac 使用者網路論戰。或許是因為我剛開始用Mac,不太進入狀況。這有什麼大不了?只要能跑OS X,就算Steve Jobs宣佈用中華豆腐作CPU我都不關心。

三、
發現使用Mac最不適合的工作-製作網頁。 在Mac 版的Dreamweaver裡打中文會慢到不行,甚至掛掉。在Mac使用者論壇上找答案,結果老鳥紛紛表示,在Mac上頭最佳的網頁製作工具是純文字編輯器….。

四、
B0001ENY3.jpg絕贊佳片:Kings of Convenience 的主唱Erlend Oye以 DJ Kicks為名於去年出了一張混音合輯,把一堆80年代的曲子配上techno編曲,並用自己的歌聲串歌–有哪個DJ作mix會放自己的vocal?而且我也不知道原來這個專唱新校園民歌的傢伙也很會搞電音,十分有趣。
五、
Sasha的新混音專輯《Fundacion》 也很棒,適合聆聽,不適合跳舞。

《搖頭花》導讀

下面這篇是給即將出版的書《搖頭花》 所寫的導讀。
兩位作者大小D 的文字,我在2000年時曇花一現的網路新聞站《明日報》的野蠻副刊就曾讀過。老實說,當時讀是有點反感的情緒:嗑藥是違法的行為,他們怎麼可以表現得若無其事,毫無羞恥感?
後來因為翻譯《迷幻異域》 的關係,我接觸了一些西方的藥物文學與電影,讓我反省到,為什麼看《賭國風情畫》《猜火車》 會覺得很屌,但讀自己人用中文寫類似題材卻難以接受?換一種心情,我從大小D的文字中讀出藥物奇觀之外的趣味,也慢慢接受了那樣直言無諱,自嘲嘲人的書寫風格。
如果要給大小D的文字賦予價值,鮑伯.狄倫的這句話差可說明:「to live outside the law, you must be honest.」

誰是「搖頭族」?

eflower.jpg二○○二年六月八日發生的兩位香港藝人涉嫌吸食「搖頭丸」事件,堪稱台灣藥物文化史的轉捩點。以往台灣對「搖頭丸」使用者(或說是「吸毒者」)的概念多半來自於電視新聞:螢幕上一群猥瑣男女垂頭喪氣等著進廁所驗尿,面對記者尖銳的追問默默不語。但是此一事件打破長期的刻板印象。形象清新,平時舉止看不出任何異樣的俊男美女怎麼會是「搖頭族」?就媒體所塑造的形象來看,「搖頭族」應該是化為人形的火星妖怪,「我們」不認識「他們」,「他們」不是人類,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他們」只存在於搖頭吧,只懂得嗑藥、搖頭和亂交,別的都不會,不工作、不讀書、不生活。可是,這兩個搖頭族居然人模人樣,我們還曾聽過他們唱的歌,看過他們演的戲,怎麼可以?一時之間,媒體沸沸揚揚人人喊打,欲除之而後快,只差沒把這兩位帥哥辣妹綁上街遊行示眾。
經過一番荒腔走板、與遊街示眾差不了多少的滌淨儀式後,這兩位台灣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搖頭族歸順為人類,指天發誓不再變身為火星人,我們接受了他們也是人類的事實,終於比較安心。但是台灣還是到處有搖頭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報紙不也說了,搖頭族不但可能化身為明星,還可能是上班族、軍人、博士班研究生……甚至老師、醫生、警察!變化多端的身份比「搖頭族」一個簡單的概念還恐怖,這可該怎麼辦才好?
這就是國家機器對待異己的方式,從古至今沒有多少改變。一旦被劃歸為非我族類,就沒有發言的權利,也不被視為完整的人,大眾只願意用一個概念簡單的標籤認知非我族類。就像「搖頭丸」本身,在大眾媒體上,也常被描述為過度邪惡或過度神奇的東西。若從客觀的科學觀點來看,搖頭丸的效力和後果,仍是備受爭議的題目,至今尚未有結論,許多實驗還在進行,每隔一陣子就有一份搖頭丸會造成某某病症,或是可治療某某病症的醫學報告出爐。
搖頭丸/快樂丸英文名為「狂喜」(Ecstasy),主要成份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簡稱 MDMA。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它是一種化學結構類似安非他命但對人體效果不完全等於安非他命的物質。服用者會產生時間感改變、與他人互動能力增加、防衛性降低、恐懼降低、疏離感降低、視覺改變、對他人情緒感受敏銳度增加、攻擊性降低等精神變化(註一)。根據《迷幻異域》書中所述,MDMA最早是由德國的默克藥廠研發Hydrastinin(血管收張劑)所產生的中介物質,並在一九一二年取得專利,不過當時因不瞭解這種藥物的作用,藥廠並無上市的意圖。六○年代,才被美國的精神藥學家亞歷山大.休金(Alexander Shulgin)重新發現,並開始嘗試用於精神治療。直到一九八五年被查禁之前,美國醫界使用MDMA於談話治療中,改善病人的創傷後症候群、精神錯亂、藥物成癮、絕症、婚姻問題,十年之內,單是醫療用途便使用了五十萬劑(註二)。
台灣管制藥品管理局則是這麼解釋MDMA:「濫用者若在擁擠、高溫的空間下狂歡勁舞,常會因運動過度導致缺水,產生體溫過高、痙攣,甚至併發肌肉損傷、凝血障礙及急性腎衰竭而導致死亡。服用後在興奮之餘,還會產生食慾不振、牙關緊閉、肌痛、噁心、運動失調、盜汗、心悸、倦怠及失眠等症狀。長期使用除會產生心理依賴,強迫使用外,還會造成神經系統長期傷害,產生如情緒不穩、視幻覺、記憶減退、抑鬱、失眠及妄想等症狀。」
話說回來,所謂:「藥即是毒」,MDMA正是這樣的東西,說穿了也不稀奇。在此不擬辯證MDMA是藥還是毒,或藥物是否可用在娛樂上。自從二○○二年的台灣搖頭丸風潮後,台灣出版了多本談論此議題的書籍,如《迷幻異域》、《毒品》、《慾望植物園》、《眾妙之門》、《上癮五百年》、《酸臭之屋》……足見搖頭丸風潮的確讓台灣文化界開始重新看待這個禁忌話題。
這些書籍全是翻譯而來,中文世界仍然缺少藥物使用者以自身經驗出發的書籍。這本《搖頭花》可說是本土藥物使用者的首度發聲。收錄的部份文章曾刊登在《明日報》上。作者大小D以辛羶直接又不失機智幽默、文采無礙的筆風吸引了不少網路讀者的注目,台灣的藝文界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坦誠、無罪惡感的藥物使用經驗描述。隨著《明日報》結束,作者大小D移師其他電子報台繼續經營,兩年下來,他們的報台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其中幾篇文章,如「關於嗑藥的那一掛豬朋狗友」、「我就是台客女王鍾無艷」等,寫中了台灣快樂丸使用者的共同經驗與感受,在網路上傳頌一時,蔚為台灣地下文學的經典。作者除了是同志(另一群被汙名化與邊緣化的人民)和周末偶爾上舞廳使用快樂丸之外,讀者可以看到,他們與主流社會價值觀定義下的「正常人」並沒什麼差別,一樣工作、一樣生活,一樣渴望放假、渴望快樂。
《迷幻異域》中談到搖頭丸使用者的心路歷程:「第一陣衝擊是蜜月時期――幸福、充滿愛意、福音廣傳的階段。大約一年之後,之前的興奮開始消退,許多人的感覺藥效不如往常。少數人超量用藥,濫用的結果有時候導致心理和生理的問題。第三階段是低落期:幻想破滅,用藥量降低,慢慢接受了以前的快感已永不復返的事實。最後進入『後快樂丸』的世界,重新評估過去,心靈恢復平衡。」
在《搖頭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歷程。作者從開始接觸搖頭丸,一頭栽進幸福美好、不似真實的世界,之後瘋狂嚐試各種藥物的可能性(他們和多數藥物使用者一樣,仍有自己的安全界限)。大約到了「我想和你一起離開台灣」一節,快樂的氣氛不再,文中情境多半是渴望逃離現實世界的苦難,或緬懷逝去時光的美好。最後,他們發現自己老了,以前輩的眼光觀看自己的過去和新一代的搖頭丸使用者。在最後一節「他們發現了我們了嗎?」,作者以隱喻描述這段人生歷程的結束:

「萬歲,我們終於做完這件事。」
「再來呢?」他說。
「我們該醒來了,該結束這段旅程了,我們明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我們要自力救濟。」
「乾脆不要醒來好了,就這樣一直沉下去,」他說。
我拍拍他的臉頰,說:「該醒了。我們去洗澡吧。」

他們看似輕鬆愉快的字句裡,其實隱藏複雜的情緒,就像早晨被鬧鐘驚醒的那一剎那,沈溺於夢境或重返現實的掙扎,它不是「浪子回頭」或「惡有惡報」的傳統結局,反而是帶著依依不捨的惆悵,聳聳肩,攤開手,為這本書下了結語――「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當然,本書呈現的只是近幾年台灣藥物文化中較燦爛可愛的一面,藥物文化的多樣面貌並無法在少數的個人經驗裡完全陳述,或許還有一大片我們不瞭解的領域,或許還有神秘、崇高、心靈、基進的一面,也可能有黑暗、汙穢、邪惡、沈淪的一面。但是,若不放下自以為是的有色道德眼鏡,我們將什麼都看不到。
註一“Phenomenology and Sequelae of MDMA Use”, Dr. Mitchell Liester, Dr. Charles Grob, et al.,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80/6 1992
註二 Matthew Collin & John Godfrey,羅悅全譯,《迷幻異域》,台北:商周出版(2002)。

Good與Evil的文字數學

工頭的網誌上頭 看到測驗你的網站邪惡/善良程度的網站 ,原理如何很令人好奇。看過這個網站的說明
依據該網站,這種文字數學是由俄國學者Ivan Panin於十九世紀末所提出,他認為聖經裡隱含著神秘而奇妙的數學。而他的根據又是來自於猶太教卡巴拉教派數字解經法gematria -一種類似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奇門遁甲的數術。

首先要預備知識--把英文字母給希伯來數字化:A=1、B=2、C=3、D=4、...、J=10、K=20、J=30、...、S=100、T=200、U=300、...Z=800。而一個詞,如GOD,gematria數字化的結果是7+60+4=71。
我們依此來看聖經的第一句話:「In the begi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 這句話以希伯來文表示,共有28個字母,28=7×4
  • 三個名詞God、heaven、earth,數字化的加總是777
    Ivan Panin認為「7」是神聖的數字,因為:
  • 聖經裡的故事愛用「7」,上帝造世界在第七天休息、七星、七座燈台、七個教會、七個封印、...這個數字在聖經裡出現了287次,287=7 × 41
  • 「7倍」(seven-fold)這個字在聖經裡出現了7次
  • 「70」在聖經裡出現了56次,56=7×8
    而那個測量good or evil的網站,以13作為「邪惡數字」。
    然後,在這個網站裡,又以:
  • 文章的總字數
  • 母音數
  • 子音數
  • 以母音字母開頭的字的字數(重覆不計)
  • 以子音字母開頭的字的字數(重覆不計)
  • 以母音字母開頭的字的字數(重覆照計)
  • 以子音字母開頭的字的字數(重覆照計)
    翻來覆去找出7和13藏在哪。這個網站其實是在諷刺gamatria。
    在我們華人眼底看起來,Gematria無趣得很,不過這種用數學解讀聖經的搞法由來已久,別的不說,像前陣子流行一時的「聖經密碼」即是一例。而在艾柯的小說《傅科擺》中也有提到這個傳統。
    另外,那個網站用13作為邪惡的數字,其實是不合傳統的,正統上,聖經數字學喜歡用666作為邪惡的象徵

推薦兩本噪音書

    pcover[1].jpg

推兩本書名都有「噪音」二字的書:《燃燒的噪音-當代中國地下音樂評集》《龐克的哲學-不止是噪音》
推的理由是...

* 《龐克的哲學-不止是噪音》的譯注是我寫的(嗯...內舉不避親)

同仁誌-《超頻者的地獄》

1-2-3-2032867.jpg組裝電腦在台灣已經很神奇地成為一種技藝,電腦雜誌常會辦一些組裝大賽、超頻大賽等等活動,各方高手齊聚一堂,看誰能最快組好電腦,或搭配零件調整出效能最佳的電腦。
這種組裝文化起初我不太理解。我高中之前台灣流行自己焊電路板組音響,那時候自組音響是為了要省錢。現在自組電腦的目的不像是要省錢--而是要花更多錢。託店家組裝只要幾百塊代價,自己組的話,耗的時間不說,還要冒著燒壞零件的危險,一不小心幾千塊的零件就毁了。如果要玩超頻,你得花更多錢在添購高轉速電扇、散熱片、水冷系統等等玩意上頭。講究點的玩家,還要用溫度監視器、透明機殼、冷光燈管,把電腦搞得像檳榔攤。
花那麼多心血在超頻上頭到底有什麼好處?或許就像我一個朋友的回答:「超頻以後,看DVD好順啊...」*幸福的微笑*
後來轉個方向想,我就懂了,這道理很像我買車只想買容易操作,少故障的本田汽車,完全沒興趣關心扭力、轉速和機油添加劑。但有些愛玩車的人就會關心這些事情,還要花一大筆錢改裝,到公路上開到破錶,不小心撞爛了再花錢修。
朋友齊格飛借我一本同人誌漫畫《超頻者的地獄》,作者Viva ,書名嘲諷「超頻者天堂 Mark兩萬分的電腦,送女朋友的情人節禮物永遠是最快最新的記憶體之類的名堂。茲轉抄台詞如下:

「 獻給妳,我的愛。送給你99條2G ECC DDR400記憶體。
每一條記憶體,都裝載的我滿滿的愛。
比同重黃金還重的記憶體,代表我的誠意,預設CL=2的最高參數,象徵著我的愛隨傳隨到,永遠伴隨在妳身邊,我願為妳永遠提供終身保固,直到天長地久。」

其他人物有美少女電腦白痴、奸詐的店員、陳年老貨都賣得掉的老闆娘、死皮賴臉的澳客、賣補帖的古惑仔...堅強陣容畫盡光華商場眾生百態。我看得愛不釋手,嘆為奇書,也想買一本來收藏。
這本漫畫是自助出版的同仁誌,書店不太好找,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找作者 郵購。

《龐克的哲學-不止是噪音》

給某雜誌的稿,寫了一整天,累死了...,這由釗維 譯的書目前還在印刷廠,應該會在四月正式上架

無政府主義餘孽及其力量
pcover[1].jpg探討西方音樂文化的書籍通常採取兩種書寫方式,一種是學院式的冷眼旁觀,分析某流派的形式、歷史與社會意涵;另一種是像《龐克的哲學-不止是噪音》,作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對讀者大聲疾呼:「這種音樂不單單是你以為的那樣!」
《龐克的哲學》這本書的第一版是作者克雷格.歐哈拉於一九九二年以自助影印發表,隨後受到關注地下文化的讀者注意,歐哈拉在應接不暇的情形之下,才決定交給出版社。本書部份內容的中譯版本曾於一九九七年在台北另類報刊《破週報 》上連載。
台灣搖滾樂迷對於龐克運動的認識,除了「懂三個和絃就可以組團」之外,多半不出「龐克運動起於七○年代中,結束於七○年代末,於九○年代初復興,但不可同日而語」的正史脈絡。但歐哈拉以自身經驗和所蒐集的地下刊物出發所描述的美國龐克「場景」(書中不斷出現的字眼),卻是將重點放在八○年代這段國內搖滾樂迷以為龐克缺席的十年。在作者的敘述裡,美國龐克文化在這段時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還是美好的黃金時期。如馬克.巴亞在導言中所說的:

「在過去十年間,龐克的世界成倍數地擴展,有些人認為好,有些人認為不好。...
另一個令人驚異的發展是,在音樂之外的訊息增多了。今天的龐克會花更多時間尋找政治性的訊息,以及階級議題,比方說,阿布賈邁爾(Mumia Abu-Jamal)。像AK Press這樣的出版商,現在可以在演唱會後面賣書,並且有龐克會去讀,就好像聆聽快節奏的、侵略性的音樂一般。」

也如這段話所提示的,這本書談的是政治──無所不在、廣義的政治──如環保主義、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動物權、...,而貫穿所有議題的,則是無政府主義。

「如果要選取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那麼龐克基本上該算是無政府主義者。幾乎沒有龐克會去鼓吹任何形式的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這並不是說,所有的龐克都飽讀無政府主義的歷史與理論,而是說他們都有一個以無政府主義為原則的共同信念,那就是,摒棄官方、政府或統治者,重視個體的自由與責任(哪個人不是如此)。」

因為:

「在我們這些被異化了的人當中,總有一些團體開始感到不對勁。這種主動的自覺,來自對主流社會的拒絕,或者被它拒絕。這些團體或者拒絕異化,或者非自願地被主流社會排擠。」

 

「龐克對『從眾』的質疑不僅表現在與眾不同的外表與音樂聲響上...他們質疑那些被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工作、種族、性...,也質疑自我──那些倚賴四周的事物來決定的順從者從未質疑過的。...龐克對任何一種權威都沒有大多的尊重...。」

也就是說,歐哈拉認為龐克不止是像主流媒體所描述的印象:一群精力過盛,抱持弒父情結的虛無主義小鬼,用嚇壞人的裝扮和吵死人的音樂搏取女孩的注意。當然,龐克文化的根源來自於青少年對自身處於社會現況的不滿,但歐哈拉認為,真正的龐克處理不滿的方法,是立即採取基進、不妥協的行動──音樂很重要,它是煽動人心的工具,絕非目的。因此,堅持「聽爽論」的樂迷閱讀本書恐怕會深深感到被冒犯。從另一方面來看,目前台灣青少年樂迷中充斥著以無知為榮的氣氛,或許需要這種滿篇XX主義的書來刺激一下。
延伸觀點
七○年代的龐克運動
「龐克」(Punk,另外一種更切中字義但不那麼流行的譯法是「叛客」)最早由美國樂評人Dave Marsh於一九七一年在搖滾刊物《Creem》用來形容某些樂風粗猛的樂團,隨後「龐克搖滾」即被樂評當成一種搖滾樂的類型。龐克搖滾發展初期只是幾個聚集在紐約CBGB酒吧表演的地下樂團(後來這家酒吧和樂團都被樂迷視為朝聖地和宗師),七○年代中,從英國藝術學院出身的Malcolm McLaren在CBGB受到這些樂團的打扮方式與音樂的震撼,回到倫敦後,他說服幾個光顧他與女友──後來成為名服裝設計師的Vivienne Westwood──所經營之服裝店SEX的常客,組成Sex Pistols樂團,進行他的反藝術運動計劃。
Sex Pistols以古怪打扮、幾乎完全外行的樂風、滿口粗話和每次都會造成混亂與群架的表演,意外於倫敦爆紅,一首辱罵英國女王的歌曲<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甚至登上英國排行,他們的作風立刻掀起了全英國的青少年彷效。這波龐克風潮很快又捲回美國,形成襲捲國際的次文化風潮。當時重要的樂團包括美國的Ramones、Blondie、Talking Heads和英國的the Clash、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和Dammed。這陣風潮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對全世界的流行音樂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遠。直接繼承這陣龐克風潮的樂風通常被稱為「新浪潮」(New Wave)和「後龐克」(Post-Punk),這類型的樂團仍保留了龐克運動的美學,但在態度上較不兇暴激進。
龐克視覺美學
七○年代龐克風潮的流行打扮,主要是由Vivienne Westwood所創造。在龐克運動之前,英美樂壇流行所謂「華麗搖滾」,以男性為主的樂手喜作濃粧艷抺或驚悚嚇人的打扮,龐克族的外貌則把這些效果推到更極致,但看來較為襤褸破爛,不像華麗搖滾貴氣逼人。其特徵包括粗大的軍靴或馬汀大夫鞋,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或是用髮膠塑成尖針狀,或是剃去大半邊頭髮,身著撕爛的網狀絲襪、T恤或寫著聳動標語或圖案的T恤,脖掛粗鍊、狗項圈、...等等。無論如何,這是都會龐克的豪華穿法,八○年代以後的龐克族很少採用如此花錢的裝扮,但破爛、自己動作手與反品牌仍是主要的穿著原則。
七○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影印藝術也是龐克美學的主要特徵。由於講求快速達到傳播的效果,龐克樂迷常以從報紙、雜誌剪來的圖片加以拼貼,搭配打字機或手寫的文字製作刊物或活動傳單,再用影印機大量複製,以極低價錢出售或免費發送。Sex Pistols的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coks》即是此拼貼美學的代表。即使到了電腦排版已全面平民化的時代,龐克族依舊堅持在出版物中刻意表現出拼貼感。

現代的無政府主義
無論是信奉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長期習於威權政治的華人世界很少有系統地理解無政府主義,一般人對此思想總是感到遙遠而陌生,甚至將其等同於「無秩序」或「混亂」。簡單地說,無政府主義是高度理想主義的政治思想,以「人性本善」為根基,認為人人都可以管好自己,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制度、政府和階級劃分,認為威權對個人自主性的迫害是萬惡之首。
二十世紀初,無政府主義曾在歐洲得到短暫的成功,西班牙工團是當時勢力最龐大的無政府主義體制,但旋即因民主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的興起而衰微,並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結束。之後的美蘇冷戰,無政府主義更是消聲匿跡。
無政府主義於六○年代在西方悄悄浮起,並藉著七○年代的龐克運動再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力量,影響了學生運動、佔屋運動、綠色和平運動和現在的反全球化運動。當時龐克運動的國歌(如果可以稱作「國歌」的話),就是Sex Pistols樂團的<英國無政府>(Anarchy in the UK)。直至現今的網路社會,有人認為駭客、自由軟體運動 都有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子。

延伸閱讀
《席德與南西》(Sid and Nancy)Alex Cox導演
Sid Vicious與Nancy Spungen是七○年代龐克運動中最著名的戀人。Sid Vicious因為他的「龐克態度」受到Malcolm McLaren賞識而被拉拔進Sex Pistols樂團中,但在那時他還不懂得如何彈貝斯。在表演場上, Sid總是帶頭跳下台和挑釁的觀眾幹架,而他的自毁傾向也造成了吸毒神智不清手刃女友Nancy,之後又因海洛英過量而死亡的悲劇。這部電影以這段故事描述了七○年代龐克運動的縮影。

《Punk Diary: 1970-1979》George Gimarc著
這本書從Stooges樂團於一九七○年八月發行的第二專輯開始,作者以樂迷的角度一日接一日地記錄龐克運動的大小事、圖片,其中包括了從當時音樂雜誌拮取來的資料。整本書讀下來,令讀者不禁深深陷入那個熱血的年代。不過這本書採取的是英國觀點,尤其側重在Sex Pistols樂團的種種。

《Notes from Underground: Zines and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Culture》Stephen Duncombe著
在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如果你希望以最省錢、最快的方法將你的文字、漫畫作品和思想散播出去,唯一的方法是自己油印或影印和裝訂,搞出一本地下刊物──「誌」(Zine)。這類型的刊物粗糙生猛,同時又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自反文化運動發軔於六○年代以來,誌在百花爭鳴的地下文化中一直是主要的思想傳播工具。本書作者以文化研究學者的角度來討探「誌文化」,書中包括大量圖片。
台客的復仇》濁水溪公社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濁水溪公社是最能夠從台灣的文化脈絡出發,徹底表現龐克無政府主義精神的宗師級樂團。在這張經典專輯中,濁水溪公社以「台客」(除了本來的意義之外,他們自嘲這個詞代表「台灣的龐克」)自居,音樂風格神奇地結合了龐克搖滾、國台語流行歌曲,歌詞全無俚頭卻又似有所指,內頁設計也完全符合龐克式的拼貼藝術。
MAXIMUMROCKNROLL
MAXIMUMROCKNROLL原本是舊金山的電台節目,從一九八二年開始以樂迷誌的形式發行,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美國龐克搖滾期刊。歷經了二十多年,這份刊物的規模早已不再是地下刊物,但他們堅持採用地下刊物式的黑白印刷和粗糙的紙張,而且工作人員全都是義工。內容除了大量專輯唱片評鑑,也包括美國龐克的政治評論文字。在MAXIMUMROCKNROLL的網站可以下載他們電台節目的MP3。

10 Places of My City: 溫哥華

乘著年假響應一下10 Places of My City串聯活動。

我在台中住了大概十年,在台北也差不多十年,但這兩個城市沒什麼好提的。台中的那十年尚是國高中時期,常跑的地方只有家裡、學校、補習班,在台北的那十年,常跑的地方十之八九是書店、唱片、pub,而且不少已經倒掉。嗯嗯...來談談我溫哥華待四年最懷念十個地方好了。

一、英倫灣(English Bay)
在那四年裡,我住在英倫灣旁的公寓,往窗外望去,可以看到整個英倫灣。每回日落,總是會有「何德何能,竟居此地」之感。

二、大衛街(Davie St.)
大衛街是溫哥華的同志街,多家餐廳都貼有歡迎同志光臨的彩虹貼紙。街上便宜大碗又好吃餐廳不少,像日本料理「侍」、超大美式漢堡「Mary’s Burger」、希臘菜「Stephen’s」、中式便當店「Hoho」,由於離我家不遠,常到這條街吃飯。

繼續閱讀 10 Places of My City: 溫哥華

我的克莉葉

th55.gif如果我繼續在溫哥華過那種慢吞吞、一天只需要作一件事就可以打烊的生活,就不需要什麼勞什子PDA。如今我大部份生活與事業都在台北,經過仔細考慮,覺得自己應該有台PDA才好過日子。
別的不說,光是每天捷運和公車花的那一兩小時的時間就十分浪費。加上手頭接了一堆亂七八糟、各不相關的case,非常需要一個可以帶著跑的個人管理器。
Sony Clie TH-55 是在奶爸“WinCE為作業系統的PDA ,雖然功能不下於Clie TH-55,但那種呆板的視覺設計,實在很難撩起我任何興趣。
另外,同樣以PalmOS為作業系統的Tungsten T3 ,常被拿來和Clie TH-55比較
比較T3和TH55,我騷擾幾個朋友詢問看法,網站上翻來翻去,想一天,決定還是買TH-55。
簡單的說,比起Tungsten T3中規中矩的模樣,Clie TH-55就是很性感。放在手上賞心悅目,拿出來見人也有面子。唯一的缺點是目前Sony 已經放棄PDA的國際市場,不再出英文機型,台灣目前能買到TH-55多是日規機水貨。無論如何,裝上中文系統後,那幾個礙眼的日文勉強可以接受。
現在記憶體的價錢跌得很慘,512MB的memory stick不要3000元就能買到。我手上的Clie TH-55配上512MB的記憶體,可以塞四十多首MP3和電子書。剩一點空間偶爾照照相仍十分足夠。
除了行事曆、通訊錄等等預設功能,我最常用TH-55來聽MP3和電子書。
電子書方面,我用的是Isilo ,電腦主機上裝了IsiloX (可以把HTML、DOC檔轉成Palm可讀取的電子書格式)。
其他功能尚在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