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學手語

各位同學好,今天我們要教的幾個搖滾及嘻哈演唱會常見的手語:
i_love_you.jpg「我愛你」、「唱得好!耶!」(通常用於台下對台上比)。


gesture_satan.jpg「撒旦」、「你真是鬼王啊」、「我很邪惡哦」(重金屬演唱會最常用)。


Middle_finger.jpg「香蕉你個芭樂」(準備幹架)。


這三種手語看起來很像,但意思差得很遠很遠很遠,同學們請不要搞錯。
像這篇”《噪音、實驗聲響中的藝術行動異世代》”: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2006/07/20/419_4cover/index.html中的第一段提到:「化名為 “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的 Jeff Stoddard ,擁有許多工業搖滾團的他呈現噪音暴戾與舞曲律動兼具的演出,也點出現場聽眾冷感以對的聽覺隔閡「僵」界。散落的掌聲,”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怒意的中指…」就是誤會,那天”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比的其實是
gesture_satan.jpg
而不是
Middle_finger.jpg


以後要多多注意哦,要不然誤會了…就不太好了。
今天的大家學手語就播到這裡,謝謝收看。

台灣媒體的無限迴圈

我家裡沒有電視,除了與同事聊天偶爾會聽不太懂外,倒沒感覺有什麼損失。至於新聞嘛,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電視新聞不太能看,反正出門吃自助餐也會瞄到幾眼最近發生的事,報來報去也就那幾則。
今天在公寓的洗衣房裡洗衣服,順便看了一下新聞。最近的事大致沒什麼變化,只是多了幾個之前沒聽過的人名。比較奇妙的是,我轉到民視新聞,看到民視新聞裡是擷取自 TVBS台的2100全民開講的畫面。看不懂,大約是李濤捅了什麼漏子吧,於是轉到隔壁台。
呃,為什麼中天新聞台裡是民視新聞台的擷取畫面?怪哉,我到底在看哪台的新聞?新聞內容是誰誰在民視的某某開講節目裡講誰誰有啥啥病以致於誰誰對誰誰講的啥啥不能信等等的,十分複雜,也看不懂。
不是我頭昏了,就是這些媒體頭昏了。原來作新聞節目這麼簡單,只要用一台攝影機專拍蘋果日報的頭條,然後側錄其他新聞台的節目就好了。新聞節目本身就是新聞,這實在太棒了。
這令我想到幾個月前在Pchome還是蕃蕃藤新聞網頁看到轉載自某平面媒體的新聞,其中有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是翻拍自電視新聞的畫面,而那個電視新聞的畫面又是翻拍自蘋果日報。我陷入了翻拍新聞的無限迴圈裡。
真的,台灣的新聞還是少看比較健康。

基督曾是佛教徒?

不要管《達文西密碼》裡耶穌娶抹大拿的故事,也不要理最近出土的《猶大福音 》的大平反,這裡有更勁爆的:基督曾遠行到印度與西藏修習佛法,被西藏人稱為活佛哩。
基督徒且先不要生氣,事情是這樣的。
幾天前和朋友用msn聊天,忘記聊到什麼,朋友突然揭露驚人的天大秘密:其實基督也是佛教徒。他的根據是一篇作者署名為「馮馮居士」所寫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淵源探原 」。
對聖經稍有瞭解的都知道,耶穌十多歲到三十歲之間在幹什麼是件歷史懸案,沒有任何一份文件提到他去哪、作了什麼。但有一個叫《水徒福音》 的旁經講說耶穌在這段時間跑到東方學佛法,路線大約是 以色列->波斯->印度->西藏->波斯-> 以色列。文中還說,《水徒福音》就是被排除出新約的《彼得福音》。
這可不得了,居然有這種事情。乘週末夜,在網路上找資料,發現並不完全是那回事。
馮馮居士搞錯了,《彼得福音》和《水徒福音》沒有關係,《彼得福音》早已亡佚,內容無從得知。而《水徒福音》的來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人Levi H. Dowling 所寫的。他自稱有特殊能力,讀到上帝的書,也就是所謂的「阿卡西紀錄」(Akashic Records),讀過後,從中摘取耶穌不為人知的年輕歲月的歷史,寫下來的成果即為《水徒福音》。
阿卡西紀錄
但這裡還有另一個耶穌曾是佛教徒的考據。
佛教與基督教的淵源探原 」一文的後段提到《耶穌行踨成迷的歲月 》這本書(有中譯,立緒出版),似乎比《水徒福音》更有趣。
內容是說,一八九四年,俄國作家兼旅行記者尼古拉斯.諾托維茨 ( Nicolas Notovitch) 在法國巴黎發表了一本著作《耶穌基督佚史》(這裡有英譯全文《The Lost Years of Jesus 》)。諾托維茨十九世紀末旅行到印度與西藏交界的一個佛寺,佛寺的喇嘛對他說,在西藏的某經卷講到一位來自中東的先知,叫伊薩,在印度與西藏之間修習佛法十多年後回以色列,後來被針死在十字架上。
諾托維茨聽了嚇一跳,這故事可不是耶穌嗎?於是努力找尋紀錄伊薩事紀的經典,最後在拉達克邦國列城郊外的「法戒寺」找到這本經書。經中所記「伊薩活佛」,果然與新約聖經裡的耶穌有驚人的相同處。
諾托維茨發表《耶穌基督佚史》之後,西方學者當然無法痛快接受,雙方打了一陣子筆仗。書裡後頭還有一大串考證的故事,這裡就不多提了,有興趣者請自己弄書來看。總之那本巴利文的伊薩活佛傳現在找不著了- 或是沒人去找-所以無從繼續追蹤證實。

越來越複雜的現代生活

兩週前回溫哥華,因為車子太久沒開出點小毛病,開到Honda原廠保養。
把車子交給技工後,我在等待室裡等著,這個小房間裡有沙發、咖啡機、報紙、電視和可上網的電腦,同時已有一位約莫六十多歲的老先生也在裡面等著。
幾種殺時間用品中,我選擇上網亂逛。那位白人老先生在我背後大笑起來。
他說:「好奇妙,為什麼這裡要擺台電腦?他們認為電腦是休閒設備嗎?」
我回答:「有電腦可以作很多事啊,你可以上網看新聞、玩遊戲,甚至找人聊天。」
老先生看著我呆了一下,搖搖頭:「嗯,好吧。」似乎有聽沒有懂。
電腦與網路對我已經太尋常了,感覺上,電腦可以用在什麼地方,我原來也以為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但眼前這位居住於北美都會的老先生完全沒有概念。
這讓我想起兩個廣告片:
一是可無線上網的筆電廣告,三十多歲的青年在院子使用筆電上網,教旁邊的爺爺說網上能找到什麼什麼。老爺爺很驚訝地用手在筆電四週揮來揮去,想找到那條「隱形的網路線」。
另一則是道奇汽車還是通用汽車的廣告:內容是留著大鬍子的粗礦老牛仔開著四輪驅動的 van 上山下水。旁白:「這個男子漢不知道什麼是網路、傳真、DVD,他開道奇(通用?)」。
對照我碰到的老先生,看起來,網路對他們這個年紀真的是太遙遠太難懂了。

繼續閱讀 越來越複雜的現代生活

新年短評數則

新年
除夕: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睡覺。
初一: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睡覺。
初二: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睡覺。
初三: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看電視。吃。party。睡覺。
電視
看一整天比看電腦還累。但我為什麼會被無聊的節目纏住一整天?這是個謎。
廣告
老是看不懂某兩部司法院還是那個公部門的廣告。
* 滿街人都變成發條人,下一個鏡頭是法官在桌上敲木槌,最後的標語是:「請勿妨礙司法公正。」嗯?
* 一位少年陷進牆裡,跟他一道黏在牆裡是是電腦螢幕、鍵盤、哈雷摩托車、感冒膠囊和一顆骷髏頭。下一個鏡頭是他和幾個同學與老師在教室裡上課。最後的標語大約是回頭是岸之類的。太玄了。
新聞
打開電視通常第一時間會出現的是新聞。二十四小時新聞台真是多到不行。看起來,任何災難和人多到不行的地方,都會有多到不行的記者第一時間趕到,千篇一律的台詞:「現場民眾第一時間內報案,警察接獲報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真是亂到不行...台灣到底生了什麼病?」不禁令人懷疑這幾台詞是不是新聞學課本裡教的?台灣的電視記者到底生了什麼病?
英雄
我可以接受僵硬的台詞,沒有邏輯的劇情,或許張藝謀想要搞得像舞台劇;我也可以接受黑、紅、藍等等場景顏色的變化,或許想要學彼德格林納威。但最後梁朝偉不殺秦王的理由是「天下」,又莫明其妙故意失手讓張曼玉刺死,我才發現這部電影根本是虛有其表、搞浪漫十分失敗且過於亢長的的無厘頭爆笑廣告片。
十面埋伏
連廣告片都稱不上。
喜劇之王
《功夫》和《少林足球》的成份有八成喜劇、兩成悲劇。《喜劇之王》反而是兩成喜劇、八成悲劇。以周星馳的片子來說,太嚴肅了,不太適應。
電視冠軍大胃王比賽
進入決賽的都是瘦子,很有哲學啟發性。

猜題命中orz (我也orz)

2006.01.25 中國時報 教育版的新聞,摘錄如下:

....
民眾莊先生的姪女就讀北市松山高中,他表示,大學學測後,他聽到姪女談起考前學校國文老師曾提醒班上同學應留意網路用語,有可能會成為考題。姪女平常很少上網,為此特別到上網查詢何謂「火星文」,並買了相關書籍「去死,去死吧」參考,又特別瀏覽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充實網路用語常識。
莊先生說,姪女在學校沒有考過火星文題目,因此老師特別在考前提醒學生注意,沒想到這次大考果真出現網路用語,考前猜題猜中,姪女認為該題她有把握拿下8、9分。如果大考中心決定送分,對事前下功夫準備的考生並不盡公平。

很好很好,原來<去死去死吧>有此等功效。
「我讀了<去死去死吧>以後頭腦就靈光了很多,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
不知將來是否還會出現以下證言:
「我讀了<去死去死吧>之後人更美了,呵呵呵呵~~~~~」
「我讀了<去死去死吧>以後明顯的高了,人也壯了,自信心都回到我身邊了,呀~~~~」

奇妙的關聯字

在誠品網路書店”這頁”: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99582007中的最下面一行字:

關鍵連結
羅悅全、 死神、去處、死者、死人、死活、 文化研究

好冷...

物換星移

離上一次來溫哥華只有10個月,溫哥華就有了不少變化,說大不大,說小...半大不小。

  • 首先是發現街口的免費刊物報箱多三份免費日報Dose24 HoursMetro ,份量大約都是十多頁,該有的內容都有。早上出門到各免費報箱收一收,重要大事都讀得到,差不多不用買付費日報紙了。
  • 週末無聊,和老婆跑到溫哥華最重要的電音舞廳Sonar。結果從票口、吧台到為數不多的舞客幾乎都是印度人,嚇我們一跳。場內佈置和音響都變得爛很多,簡直是個廢掉的場子。看起來似乎是易手了,當年熱鬧景不再。推測目前溫哥華比較熱鬧、有放電音的舞廳應該是Tokyo Lounge和Plush(對,溫哥華也有一個Plush和台北的Plush 無關)。
    補充:查到資料
  • 今天到Robson St.散步,整條街的店面,我有興趣的只有Virgin Megastore。進店裡,咦?那排陣勢驚人的試聽機全不見了,佈置也變簡陋得多。仔細看看,原來店面已經轉成HMV了,店裡看起來有點混亂,似乎剛易手不久。 回來查閱網站,找到這個討論串 Megastore是在今年九月關的。HMV的貨雖然也很齊全,但逛起來就是沒Virgin Megastore舒服。‘97年來溫哥華觀光時,Robson St.上最大的音樂城就是HMV。大約2001年左右Virgin Megastore開起來,這家HMV就被逼得關門。Virgin Megastore突然徹走,HMV又回來了。CD的標價沒什麼變化,大約是14加幣左右,但近一年加幣升值得離譜,幾乎和美元相當,完全買不下手。離開時,只買了一本十一月的Computer Music 雜誌。

有秩序的台北(啊?)

「我覺得台北很有秩序。」一位德國藉朋友這麼說。我的下巴差點掉下來。
Antonia Hirsch 是德裔女藝術家,居住於溫哥華。去年來台北參加一場展覽 時,我負責作她佈展助手,張羅材料什麼的,見識了德國人一絲不苟,事事要求精準的民族性。無論如何,我猜想以德國人來說,她應該算是很隨和的。
這週到溫哥華,在一家藝廊碰到Antonia,聊到在台北那一個月的回憶。她說台北市給她的感覺是「很有秩序」。這個形容詞出自德國人的口中實在不可思議。她解釋說,因為她在台北天天搭捷運,真的是覺得很有秩序。
那麼德國不是更有秩序得不像話?
她回答,德國規矩得過頭,有一次發生火車誤點事件,全國人有如喪考妣。「在德國,任何地方的任何事都是可預測的,十分無趣。」她說,不像台北。
我說,對啊,台北處處有驚奇。像我前幾天過馬路,時常差點被右轉汽車撞到。並不是司機沒看到我,因為在台北,無論是行人還是司機,都練就了計算時速的本領:雖然雙方只差幾步之遙,但以方向和速度來計算,在剛剛好毫秒之間,雙方都可以不必減速安然過馬路。或許這也算是一種秩序。
明年Antonia可能會再度受邀來台北。下次要帶她去夜市見識另一種台灣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