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唱片

黑膠唱片是全世界最無用又最難丟的長物之一。
現在還會蒐藏黑膠唱片的大概有以下幾種人:
# 嘻哈與電音舞曲DJ—蒐的通常是12吋單曲唱片
# 音響發燒友-講究音質,聽的是爵士樂、古典音樂、老搖滾,通常會有一台真空管放大器
# 國台語老歌迷-蒐藏沒有翻成CD的老唱片
# 沒什麼理由,就是愛蒐
我屬於第四種。若硬要問原因,第四種人可以給你這些理由:
# 捨不得扔
# 喜歡老唱片的懷舊炒豆聲
# 喜歡大張過癮的封面
# 喜歡找罪受
我有五百多張黑膠唱片,對某些汗牛充棟的藏家而言,這個數字連打哈欠的興趣都沒有,但對一般人,我想是夠驚人了。我自己也覺得擁有五百多張黑膠唱片實在不可思議,因為我從來沒好好點過。
今天一時興起,想把唱片櫃騰點空間出來,挑出幾張扔掉,這才發現我的唱片太多了。

繼續閱讀 扔唱片

老婆不在家適合做的事

老婆不在家適合自學電腦語言和寫程式。因為自學電腦語言需要長時間的專注和撰寫練習,一不小心就在電腦前待上一整天,中間做的事只有:
一、不斷敲鍵盤,動滑鼠
二、翻書
三、起身上廁所
四、十分鐘之內解決一頓飯
五、”喃喃自語”:http://blog.twblog.net/izzy/archives/001232.html
然後你很可能會忘記刮鬍子、洗澡、維持馬桶清潔這類事情,如果你在老婆眼界之內連三天持續以上的動作,她一定會把離婚協議書送到你面前(但你可能會說:「先等我幹掉這個bug ...」)。

繼續閱讀 老婆不在家適合做的事

賭城迷幻之旅

睡前看了1998年的片子”《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679785892/ref=pd_sxp_f/103-2852994-8430224?v=glance&s=books。內容敘述1971年,一個著名自由撰稿者接受《運動畫刊》的邀稿,到拉斯維加斯採訪一場在沙漠裡舉辦的摩托車大賽「Mint 400」。這個寫手與他的律師開著倘蓬車上路,車裡帶著兩包大麻、75顆”梅斯卡靈”:http://www.erowid.org/chemicals/mescaline/mescaline.shtml(一種迷幻藥)、五片”LSD”:http://www.twblog.net/freedrugs/archives/000501.html、半罐”古柯鹼”:http://www.twblog.net/freedrugs/archives/000430.html和一大堆興奮劑、鎮靜劑、...,以及一夸脫龍舌蘭酒、一夸脫蘭姆酒、一箱百威啤酒、一品脫乙醚和兩打台灣稱做 “rush 的亞硝酸戊酯吸劑”:http://www.tccpa.org.tw/consul/view.asp?pk_id=55。《運動畫刊》預付的300美金稿費幾乎全花在這些嚇壞人的藥物上頭。
這個寫手根本不關心什麼摩托車賽,他是要去「尋找美國夢」。在他交出的稿子裡,摩托車賽只是無關緊要的小插曲,其他部份全是他和律師混亂的迷幻狀態、路上遭遇的人與事,以及他們如何砸了豪華大飯店的房間。想當然爾,《運動畫刊》退了他的稿,而這篇「摩托車賽報導」最後是刊在”《滾石》”:http://rollingstone.com/雜誌裡,並成為嬉皮世代的藥物文學經典。這位瘋狂的寫手叫做”杭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 )”:http://www.gonzo.org/。
電影本身拍得不算上乘,男主角把湯普森演成了無厘頭的小丑,觀眾也看不出他要尋找的「美國夢」是什麼(雖然片中不斷出現星條旗和幾段越戰新聞影片),也不懂他為什麼要嗑一大堆藥。導演可能太過忠於原著,述事線幾乎和原著文字一模一樣,照搬到電影裡卻是一塌塗糊。還不如直接讀原著算了。

繼續閱讀 賭城迷幻之旅

3/8 批兔批曲目(synth pop陰魂不散)

這次節目我們再把時間拉回80年代,來聽聽看那時候的”新浪潮”: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1981.html電子音樂長什麼樣子。
二○○○年至二○○一年的”《搖滾客》”: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1843.html雜誌作了幾次電子音樂的專題,內容涇渭分明,一邊是以瑞舞場景為主的techno、鼓打貝斯、trance、...,一邊是前衛的ambient、噪音、實驗電子音樂,80年代的新浪潮電子只有輕輕帶過。
《搖滾客》的電子音樂專題報導漏過80年代新浪潮電子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的新浪潮電子音樂就是流行音樂,美國排行榜上有一大堆這類的東西。兩千年前後的瑞舞風潮,不管聲勢有多大,其實沒有多少瑞舞式的電音舞曲登得了美國排行榜。
這裡不是說登上美國排行榜就算了不起,反過來說,我們似乎也不應該因為這些歌是當年的流行金曲而不屑一顧。
新浪潮電子(也可簡單說是「synth pop」,不過「synth pop」的指涉比較廣義,通常不會像「新浪潮」那樣限於80年代)上承七○年代的前衛搖滾、迪斯可、龐克運動,後面影響了哥德、工業、EBM,甚至是最近幾年的”electroclash”: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0364.html。
七○年代的時候,電子合成器十分昂貴又不容易操作,沒有起碼的知識和基礎很難玩得好,只有少數菁英的樂團會玩,而且它的迷離音色也不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到了八○年代前後,電腦與合成器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容易操作,聽者也漸漸可以接受流行音樂裡使用的電子音。當時synth pop的團體大多來自英國和德國,美國則是另一套搞法,通常比較funk。
將當時的synth pop和現在的電子舞曲樂相比較會發現,這類樂團的男主唱嗓音多半有一種青澀的質感,低音鼓不那麼厚重,bass line跑得比較複雜多變化,音場和和弦也不像現在舖得那麼聲勢浩大。一方面是器材進步了,另一方面是經過瑞舞風潮之後,聽者的要求不一點了。
曲目如下:

繼續閱讀 3/8 批兔批曲目(synth pop陰魂不散)

我的酒癮

關於喝酒,本來我沒啥興趣,有很大的原因是家教的關係。老爸自律甚嚴,不抽煙、不喝酒、不善社交,結果教出來的小孩在二十歲之前對這些方面也輸別人一大截。
但是我離家上台北唸書之後,社會對我的影響慢慢大過家教的力量。且不談在大學時結交狐朋狗友而開始抽煙這回事,我在當兵時還被分發到某個一週平均要拼一兩次酒的單位,每回幾乎都要灌到天昏地暗、官不早朝的地步,在那個軍事單位裡,軍官因喝酒喝過頭而無法參加朝會似乎是被默許的事。
話說回來,我並沒有在那一年裡喝出酒癮。大概是那種像摔角比賽的喝酒方法實在很難讓我對酒產生什麼好感,肝不如人就不逞強了,先舉白旗認輸。

繼續閱讀 我的酒癮

3/4 批兔批節目曲單(我愛迪斯可!!)

這次節目以Disco為主題。好吧,不完全都是迪斯可,而是與迪斯可有關係的一些曲子,像Kiss的重金屬迪斯可、Paradox以重金屬曲風翻唱ABBA的<SOS>、Daft Punk力量驚人的復古電子迪斯可、Nitzer Ebb的工業舞曲、...等等。
對了,難道沒有人注意到崔苔菁的<夢摘星>不必重新混音,直接就可以當成lounge music嗎?
1. Pet Shop Boys – Go West
2. The Mitgang Audio – minor causes
3. Chicane – Don’t Give Up
4. Kiss – I Was Made For Loving You
5. Boney M – Rasputin
6. Outkast – Hey Ya
7. Paradox – S. O. S.
8. Ramones – Have You Ever Seen the Rain
9. Daft Punk – Around the World
10. Donna Summer – I Feel Love(Patrick Cowley mix)
11. Nitzer Ebb – Getting Closer
12. Dirty Dozen – London Elektricity
13. 電氣Groove – SHANGRI-LA
14. 崔苔菁 – 夢摘星
15. Fantastic Plastic Machine – Bachelor Pad (F.P.M. Edit)
16. Don Randi & Quest – Baja Run
17. Armand Van Helden – Full Moon
18. A. Saunderson – Harmony
19. Faithless – God Is A DJ
20. Funk d’Void – Diabla
21. Laurent Garnier – The man with the red face
22. Sade – By Your Side (Ben Watt Remix)
23. Sade – By Your Side

2/29 批兔批節目曲單(兼談Lost Romance)

2月29日晚上十點的節目專題是「80年代懷舊歌曲」。
80年代的「新浪潮」(new wave)之下,有一狗票被稱做「新XX」的風格名詞,像「新浪漫」(new romance)、「新民謠」(new folk)、「新古典」(new classic)、「新原音樂曲」(new acoustic)。這些「新XX」的名詞在現今都已失去效力,大多數都被簡單稱做「新浪潮」或「另類音樂」。
其實這些「新XX」要講的只有一個──延續70年代末龐克運動所掀起的「自己動手做」精神,但他們未必像龐克搖滾那般憤怒和吵雜。
本次節目前半段以Simply Red 的<Holding back the Years>開頭,然後播放80年代水晶唱片發行的經典選輯《Lost Romance》裡所有歌曲。
如果你聽獨立音樂的年齡不到十年,大概不清楚這張選輯的在當年台灣小眾樂迷心中的重要性。不過,你可能聽過去年在金馬影展裡的《24 Hour Party People》,英國重要獨立廠牌Factory老闆Tony Wilson的傳記電影,兼談曼徹斯特獨立音樂場景的掘起。
va_lost.jpg《Lost Romance》就是Factory的選輯,著重於當年Factory旗下的「新民謠」、「新古典」和「新原音」樂團。為什麼叫「Lost Romance」呢?因為「新浪漫」這個詞原來是指這類風格的音樂,但後來意義擴大,「新浪漫」反而較常用來指涉Duran Duran、Spandau Ballet、Culture Club之類的英國流行樂團,獨立廠牌的樂團反而被忽略了。所以,以這張選輯的觀點,它認為「新民謠」、「新古典」和「新原音」是「失落的浪漫」。
你被名詞搞糊塗了嗎?哈哈。其實你不必搞得太清楚,只要知道選輯中收的都是80年代重要的英國獨立樂團就得了。
《Lost Romance》中我最愛的是Durrutti Column的兩首曲子。Durrutti Column是一人樂團,還記得《24 Hour Party People》電影中那個在台上一個人悶悶地彈吉他、看起來瘦弱到風一吹就會飄走的Vini Reily嗎?就是那個傢伙。他本人也在電影中軋一個搬運工的小角色,大約不到一秒的鏡頭。

繼續閱讀 2/29 批兔批節目曲單(兼談Lost Romance)

藍教頭餘波

我寫的那篇”《藍教頭是怎麼來的》”: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1253.html發表在”南方文章海”:http://www.upsaid.com/south/引來「非藍教頭」和「蕃薯花」”兩位網友的口水戰”: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180。這場大戰和《藍教頭是怎麼來的》所要談的沒什麼關係。
我想講的其實”TM已經全講完了”:http://tamshui.typepad.com/yuchang/2003/12/post_3.html,最重要的一點:政治不是兒童樂園,選民不是三歲小孩。政治就是政治,選民都已經滿二十歲了。政治網站不應該搞成”癟四與大頭蛋”:http://www.ccs.neu.edu/home/image/bnb.html、”南方四賤客”:http://www.comedycentral.com/tv_shows/southpark/或”Hello Kitty”:http://www.sanrio.com/,為什麼做政治網站就要把選民想像成弱智大眾?裝可愛的政治網站只是讓人忽略政治的本質。
如果《藍教頭是怎麼來的》一文會使讀者有挺綠反藍的誤會,那我要指出來,民進黨的宣傳網站”「iParty」”:http://www.iparty.org.tw/的弱智程度也不遑多讓(至於兩黨的政治智力則不在本筆記的探討範圍內)。
把使用者想像成弱智大眾又極度缺乏人因工程是許多官方網站的通病。我想到大約五六年前,台北市立美術館裝了一套電腦導覽系統,當你點選某個項目,等待電腦讀取時,螢幕上會出現一個豬小弟在走路的動畫,實在難以想像,這是全台灣最前衛的官方藝術機構電腦導覽系統會出現的畫面。
這裡要推薦TM企畫的”「民選網」”:http://vote.twweb.org/,沒有不必要的動畫、音效和過度的美工設計,全部重點放在紮實的文字內容上。「民選網」為政治網站該有的樣子做了最佳示範。

什麼是New Wave?

“Goya 介紹UJ3RK5″: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001980.html這個團時想建一個解釋「new wave」的中文連結,搜尋了半天,發現提到這個字的網站不少,但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說明。只好寫一篇給她作連結。
New Wave用在音樂裡,出現的時間差不多在’70年代龐克運動之後,本來和龐克差不多,主要是指以紐約”CBGB這家傳奇龐克現場表演場所”:http://www.twblog.net/archives/000971.html出來的樂團。但後來它的意義慢慢與punk區分開,指那些受到龐克運動啟發,但不帶有龐克態度-憤怒、吵雜、快速等等風格的樂團,有時候和「post punk」(後龐克)的意義沒什差別,而且通常會使用到當時開始變得較便宜的電子樂器。
到了80年代初,「new wave」越來越常出現在主流媒體,它的意義又變得更廣義和流行化,排行榜上一大堆團都被指為new wave,比較有名的,像”Culture Club”:http://hk.geocities.com/popmusic80hk/culture.htm、”Duran Duran”:http://vm.rdb.nthu.edu.tw/mallok/AvZone/content.asp?post_serial=1942、”Human League”:http://www1.iwant-pop.com/a-d0001/?sn=a-d0001_20010703_01、...。到最後,「new wave」幾乎泛指所有80年代出現的音樂風格。
除了音樂風格外,new wave另一個特色是樂手的打扮十分花俏、濃粧艷抹,衣著五彩紛陳,這也是80年代特有的打扮。我覺得這多少受到70年代”華麗搖滾”: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0115.html的影響。
物極必反是不變的道理,當滿地都是new wave的時候,紐約地下樂圈出現另一個樂派,稱為no wave,這個字顯然是衝著new wave而來的反諷字。No wave同樣受龐克影響,但偏向實驗、前衛,比較吵雜,通常缺乏旋律。Goya 提到的UJ3RK5樂團就可以說是no wave。這很合理,因為no wave的樂手與樂迷和前衛藝術圈的人有比較多來往。
另外,90年代中,英國的音樂媒體曾經炒作過「new wave of new wave」這個不明所以又很繞口的名詞。但是,脫離了時代脈絡,new wave也就失去意義了,brit-pop(英式搖滾)沒多久就取代了「new wave of new wave」的說法。

2/18 批兔批節目曲單

2/18 “秘密基地網路電台”:http://www.djonair.com.tw/
10:00pm~ 12:00pm 批兔批
歡迎收聽,並歡迎到”秘密基地網誌”:http://sbr.bluecircus.net/發表看法
這次節目走向大略如下:
breaks/drum and bass -> lounge -> gothic -> trance
全給它混在一起作成瀨尿牛丸
為服務聽眾,以下曲目特地加註台灣CD側標式誇大說明
1. Hybrid – Finished Symphony
將古典弦樂與碎拍共治一爐
2. Concord Dawn – Cloud City
剛猛優美兼具的鼓打貝斯
3. Element – The Inner Light
更剛猛優美的鼓打貝斯
4. 808 State – Pacific 707
90年代初英國迷幻浩室國歌
5. Ken Ishii – Auburnia
日本techno天王石井健(賢)力作,令人聯想到YMO的電音傳統
6. Pizzicato Five – My Baby Portable Player Sound
日本澀谷系旗手
7. Amon Tobin – Natureland
Ninja Tune 旗下電音天才
8. Broadcast – Come on let’s Go
融合70年代迷幻與trip hop,2003年最受矚目的電音樂團之一
9. “曹芳 – 黑色香水”:http://blog.twblog.net/jeph/archives/001146.html
來自雲南的女歌手,中國另類未來新星

繼續閱讀 2/18 批兔批節目曲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