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某個晚上與老婆漫天亂扯聊出來的名詞。
這個概念我還無法很有系統的描述,只有一堆零碎的現象與沒有根據的推測。
• 越來越常看到約20至25歲的年輕人選擇用打遊擊的方式推銷自己的小創意來作為生活方式。
• 打遊擊指的街頭、不定點擺攤、小店面寄售、網路開店、網拍等等。
• 小創意包括手工藝品、服飾、貼紙、公仔、音樂CD、塗鴉,而且,都有品牌--自創的品牌。
• 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數之多,已足以撐起像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這樣的大型巡迴活動。
• Ppaper雜誌(及其他類似雜誌與書籍,怕沒有一打)紛紛出現,背後代表是一種漸成風候的生活風格宣言。它強調個人品味,但,它很便宜。
• 這一代的年輕人,整體上,文字生產力遜於上一代,但文字以外的創意生產卻能量驚人。
• 為什麼人人都可自成品牌?或許可視為是對上一代的反叛。上一代的經濟是靠「代工」起家的,也就是「沒品牌」、「別人的品牌」與「冒牌」。他們不願意沒有面孔。
• 他們也不願立即投入朝九晚五的職場。反正,在蕭條又沈悶的時代,每天上班再努力賺旳錢也不過那麼多,何苦?
• 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就算他們想進大公司,可讓他們發揮創意的公司與資金--早已出走。於是,工作室、個體戶,接小案、作小物。
• 輕盈、玩世不恭。
很零碎,也不太精準,無論如何,我覺得新台灣青年文化正在成形,這是肯定的。
(順便測試 ecto)
另:在寫的時候,我想起小時候的畫面:一家人圍坐在客廳作著小針頭梳子或釘鞋孔之類的家庭代工,旁邊是一大袋一大袋的原料,作完一大袋可以換到幾百塊。
愛咪藝語隨便播 – 懷念的80年代舞曲
在這集節目中,我和”Amy”:http://goya.bluecircus.net 一同回顧了80年代的流行舞曲。
十多年前台灣舞禁剛解禁的年代前後,台灣流行什麼樣的舞曲?節目中,我們從迪斯可談到新浪潮。
錄完之後,若仔細推究,我們倆的回憶也未必準確,因為我們大學時代其實很少上舞廳,僅憑零碎的印象拼湊出當時台灣流行舞曲的風貌。
就聽聽好玩吧。
線上收聽
powered by ODEO
下載mp3 | 訂閱podcast | 過去節目庫存
愛咪藝語隨便播Podcast 上線
乘著最近有空,和”Amy”:http://goya.bluecircus.net/一起把發想已久的 “Podcast”:http://www.xxc.idv.tw/mt/archives/xxc/001817.html節目作出來了。
前兩集使用iPod+iTalk錄音,品質很差。於是斥資購買了Samsung Yepp錄音筆,錄出來的效果就好很多了。
如果你有 podcast訂閱軟體,訂閱網址是 http://odeo.com/channel/115544/rss 。
以下是「愛咪藝語隨便播」的第三集內容,我們走訪了廢墟主辦的「”換命不換錢-以物易物市集”:http://www.wretch.cc/blog/Bbrother&article_id=5190520」,以及I/O Soundlab的活動「”南海啥聲3″:http://blog.yam.com/iolab/archives/1934920.html」,前半段是活動主辦者的訪問錄音,後半段是我和Amy回家後聊到對這兩場活動的感想。我自己是覺得作得挺不錯。
powered by ODEO
前兩集請”點這裡”:http://odeo.com/channel/115544/view聆聽。
大家學手語
各位同學好,今天我們要教的幾個搖滾及嘻哈演唱會常見的手語:
「我愛你」、「唱得好!耶!」(通常用於台下對台上比)。
「撒旦」、「你真是鬼王啊」、「我很邪惡哦」(重金屬演唱會最常用)。
「香蕉你個芭樂」(準備幹架)。
這三種手語看起來很像,但意思差得很遠很遠很遠,同學們請不要搞錯。
像這篇”《噪音、實驗聲響中的藝術行動異世代》”: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2006/07/20/419_4cover/index.html中的第一段提到:「化名為 “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的 Jeff Stoddard ,擁有許多工業搖滾團的他呈現噪音暴戾與舞曲律動兼具的演出,也點出現場聽眾冷感以對的聽覺隔閡「僵」界。散落的掌聲,”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怒意的中指…」就是誤會,那天”Roughhausen”:http://roughhausen.com 比的其實是
而不是
以後要多多注意哦,要不然誤會了…就不太好了。
今天的大家學手語就播到這裡,謝謝收看。
噪動之夜(四) Maelstrom
「噪動之夜」的英文名訂為「Maelstrom」,這個字其中一個意義是:不可抗拒的破壞力。
表演最後安排了Goodbye! Nao! 以三件式搖滾樂器與 Dino的類比電子、Fish的數位電子一同即興演奏。在我的見識裡,不曾見過如此饒富趣味的組合。
原來的安排是,在Dino三十分鐘表演結束後,Fish直接上台與他合作;兩人表演十分鐘後,Goodbye Nao再上台共同演出。臨上場前,Fish 提議,不必等那十分鐘,就大家一起上。
提早走的人無福消受他們精采的合奏,我在現場興奮不已。上一次聽到會讓我有相同反應的是2001年在溫哥華聽”Go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http://www.maitreyana.com/gsybe.htm的現場。層次多變,雄厚紮實的音牆,五人之前沒有合作即興的經驗,但整段演出仍有段落起伏,這就是Maelstrom!
錄影的數位攝影機所收的聲音不佳,下面影片幾乎只聽得到Goodbye Nao的聲音。只有在現場才能體會到被聲響擊倒的妙。單看影像雖聲音模糊,無法領受到排山倒海而來的音潮,但可以看到Goodbye Nao以各種方式製造聲響。他們最有創意的(也是我最欣賞的)就是使用各種奇妙的方式讓樂器發出聲音。
由於在「噪動之夜」後緊接著還有一場雷鬼舞會趕著進場佈置,表演在十點二十分準時結束。觀眾歡呼,有人喊安可。要是我在台下也會喊安可。
在布幕後的舞台上,Goodbye Nao貝斯手加菲請Dino和Fish在他的Mixer上簽名。我則請所有演出者簽名,他們都是了不起的藝術家。
(影片由鄭祖馨拍攝)
從學運到學院-台灣噪音/聲音藝術場景歷史速寫
以下是寫給六月號 《大聲誌》的文章,感謝林其蔚、許雅筑、姚大鈞、粘利文、張賜福、游葳提供資料與記憶,本文才得以完成。本文名為「速寫」,表示筆者未能接觸到所有細節、事件與人物,歡迎補充。
(零與聲在「甜蜜蜜 」咖啡館,左起:林其蔚、劉行一、Steve,林其蔚提供)
一九九二年,「ICRT 青春之星」歌唱比賽於輔大中美堂舉行初賽。其中一組名為「零與聲音怪獸解放組織」,由林其蔚、劉行一、Steve(香港僑生)組成的三人樂團進場姿態嚇到了主持人:主唱身著送葬孝服,塗白臉,吉他手著衛生衣、拖鞋,鼓手頭載安全帽,主持人的任何問題,他們一律回答:「不知道。」表演開始,走調的吉他猛刷,鼓點全無節奏,主唱 Steve 狂喊並且在地上打滾。結束後,現場觀眾尷尬地為他們搞砸氣氛的勇氣鼓掌。同年年底的輔大校慶演唱會,再度報名參與的「 零與聲音解放組織 」為最後一組表演團體,活動主辦者表示,如此安排是為了「方便趕觀眾離場」。幾首同樣無節奏無弦律可言的「歌曲」之後,一位憤怒的觀眾拿起音控台的麥克風對台上喊:「你們到底想表達什麼!?」主唱喃喃回答:「nnnnnothing...」。
噪動之夜(四) Dino
中國藝術家”楊詰蒼說”: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004411.html:藝術家「需要多學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堅持十年就是你的。需要深入、通過考驗和堅持。」
Dino就是這樣固執了十年的聲響藝術家,打開始表演就是用錄音帶預錄的類比音源加上混音器及效果器。他對電子聲響的掌握,全台灣幾乎已無人能及。
在《噪動之夜》裡,表演前,Dino 喝了兩瓶海尼根和一瓶台啤。他著打赤腳上台,聲音一出,全場震懾。專注又自得,大師的架勢。
而在事前的溝通過程中,Dino又是最隨和,要求最少的演出者,任何事情都爽快配合,沒有二話。我對他完全折服。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忘了請燈光師把那些十分滑稽的舞場燈關掉。(呃…那位燈光師好像是接在《噪動之夜》後的雷鬼舞會請來的,他大概閒在那沒事幹,狗拿耗子幫我們這場表演打起燈…)
看Dino玩聲音的樣子,讓我覺得像位自在揮毫的老僧。
(影片由鄭祖馨拍攝)
噪動之夜(三) Fish+Pei
在一開始,Fish就強調Pei的角色不是VJ,而是visual。本來希望作到是Fish送MIDI訊號給Pei,與Pei的影像作互動溝通。但因為Pei的位置在台下,一時找不到那麼長的MIDI線,只好妥協作罷。
第一次看到Fish和Pei的現場是在2002年的在華山辦的《裂獸之歌》。Fish投身於電音已有多年,而Pei在當時則算聲響藝術的新秀。兩人的風格差異相當大。Pei 沈靜抒情,帶著抽象的都會味;Fish黑暗暴烈,attitude很強,從某方面來說,他是台灣的電音創作者中特質最接近工業噪音的一位,更精確的講法可能是 “Glitch”:http://en.wikipedia.org/wiki/Glitch_%28music%29。在《噪動之夜》中兩人用三台筆電合作演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令我十分好奇。
結果是,Fish不那麼暴力,Pei也不那麼抒情,化學作用產生十分有趣的演出。
下面是當天的錄影片段
(影片由鄭祖馨拍攝)
噪動之夜(二) Goodbye! Nao!
幕向兩邊拉開,”Goodbye! Nao!”:http://blog.yam.com/goodbyenao/的表演開始到結束,很多人還以為仍在換幕中…
之前與Goodbye Nao的團員聊,他們就已經預示打算玩「反電子聲響」的藝術行動,但直到表演開始,我才知道居然反得如此澈底。
他們的表演是這樣的:幕拉開一半,台上放著一台幻燈機打出強光,鏡頭前有一只裝滿冰塊的杯子。然後,大量乾冰噴出。沒有任何人在台上。二十分鐘後,布幕收起,表演結束。
那麼聲響呢?聲響在哪裡?Goodbye Nao說,聲響就是現場的所有聲音,包括噴乾冰的聲音、觀眾疑惑的聲音、走動的聲音、…等等。
這就是他們的”福魯克薩斯式”:http://en.wikipedia.org/wiki/FLUXUS、back to basic 的聲響表演,你也可以說是向 John Cage 致敬。仔細推敲起來,使用與音樂無關的表演道具,又有濁水溪公社的傳統。Goodbye Nao的演出還是多重脈絡。
Goodbye Nao的表演後,只有少數人知道他們表演過了,哈哈。
雖然覺得滿屌的,但老實說我很慶幸好在有安排他們最後與Dino、Fish一同jam,否則觀者可能以為Goodbye Nao 根本沒表演 XD
(照片由 “Jessypub”:http://jessypub.bluecircus.net 拍攝)
噪動之夜(一) Roughhausen
Roughhausen 的演出是「噪動之夜」四組樂團中”籌劃彩排”: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event/roughhausen_jef.php得最用力的一組,波折也最多。
演出前一週出了意外,原來擔任VJ 的 Staci因病無法登台,緊急請來”姚仲涵”:http://blog.yam.com/workinglab與”王仲堃”:http://blog.yam.com/aquen擔任救火員。
Jeff 思考這場演出時,希望能夠呈現出暴力、冷酷的工業搖滾風格,”姚仲涵”:http://blog.yam.com/workinglab與”王仲堃”:http://blog.yam.com/aquen的影像正配合這樣的要求。西皮的華麗鍵盤編曲,以及舞者Patricia以性感舞姿都為冷硬的工業搖滾增加了衝突張力。
原來舞者安排有兩位,但演出之前另一位舞者迷路趕不過來,於是台上只有一位舞者,感覺上舞台畫面不太平衡,有點可惜。許多人以為麥克風壞了,他的演唱聲沒有出來,實際是因為 Jeff 希望他的vocal藏在背景後面,時而推出,時而消失。但似乎沒有與PA溝通清楚,以致vocal 幾乎完全聽不見。
對於 Roughhausen 的演出,觀者看法不太一致,有些人認為是四組樂團中最好看的,也有人認為有些安排不太對頭。
附帶一提,Jeff 第一次在台灣演出,對於台灣觀眾的冷靜十分不適應,嗯,習慣就好。
下面是姚仲涵 從VJ台拍下的演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