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2005年06月27日

媒體守門人-out; 資訊過濾器-in

[網誌經]
Mark在"〈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 Blog 的反撲?〉":http://blog.markplace.net/marks_place/1/2005/06/27/31中,我貼的迴響是:『我覺得用「資訊過濾器」這個概念會比用「守門人」好。資濾過濾器(如網摘)是以個人的觀點在龐大的網路資訊整理出可供自己和他人參考的資訊。它不像「守門人」這個字有那麼強大的由上而下的權力意義。』 這裡再多談一些。我想,暫且不從媒體責任、資訊品質或權力去中心化等等很麻煩的面向來談,單純從資訊傳播來看。 「資濾過濾器」這個概念不是我說的,是詹宏志說的,哪篇文章提的就忘記了,反正我猜詹宏志一定也不是第一個提這個概念的人。 其實我覺得,數位時代那篇訪談用「守門人」這個詞還談不上是「反撲」,那只是主流媒體人的思考習慣。「守門人」這個概念對主流媒體來說十分合理。要作平面媒體是有門檻的,只有少數有能力(和財力、權力)的人才有辦法搞。由於維護成本高,為了生存,它必須要在可能的範圍裡符合最大多數人的需要,同時它的平台資訊承載量有限,所以它要排除掉大多數受眾不要的資訊。「守門人」的意涵是「決定什麼不能通過」「守門人」是從資訊提供者的角度思考的詞。 而網誌則幾乎沒有沒門檻,幾乎人人可為,也幾乎不需要太高的維護成本(強調三次「幾乎」是因為目前為止對許多人來說倒也不是那麼回事)。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網路無邊無際,這個平台幾乎沒有資訊承載量的限制。但結果是資訊大爆炸,受眾沒有時間去一一選擇他要的資訊。因此受眾需要資訊過濾器。「過濾器」的意涵是「什麼才可以通過」「過濾器」是從受眾的角度思考的詞。 一般來說,使用者在網路上讀取資訊可分成兩種情形: # 讀者對於要什麼資訊己有定見,他只要在yahoo、google上敲幾關鍵字就能找到他要的東西。這種過濾器是機器處理的; # 讀者是要今天此時最新的資訊,但對於要什麼資訊只有模糊的概念。於是他需要一種人為處理的資訊過濾器來讀取每天都在變化的資訊。 守門人不能多,也無法多,就像一個足球場只能有兩個守門員一樣。 過濾器數量則沒有限制,在網路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是過濾器。可以這麼說:勤於在文中加連結的網誌就是一個資訊過濾器。讀者可以在一個好的網誌中讀到網誌作者為他過濾的資訊--而且是他要的。 而且過濾器有一個守門人沒有的特異功能--它能像積木一樣無限串聯,成為過濾器的過濾器--若讀者也寫網誌的話,他自己就會是一個過濾器的過濾器(的過濾器的過濾器...)。 以模型來說明二者傳播方式的差異: 媒體守門人: 實體世界-->守門人-->受眾 資訊過濾器: 實體世界-->網誌(* N) --> 網誌兼受眾(* N)-->網誌兼受眾(* N)-->.... ==============分隔線============== 好啦,我好像把一個有趣的問題談無聊了。 我的重點是:理想情形下,在一個「網誌兼受眾」的單位夠密集的網路社會裡,「媒體守門人」也不過就是受眾所選擇的眾多「資訊過濾器」中的一個。如果主流媒體在這種網路社會還把自己定位在「守門人」,意義何在? 但話說回來,目前的網路社會並沒有那麼理想,有些資訊的取得是要成本的,有能力(和財才、權力)的主流媒體仍然有辦法掌握到一般網誌作者無法掌握的資訊(像說:林志鈴願意接受blogger的訪問嗎?)而大眾的資訊取得習慣,目前為止,大部份時間仍花在主流媒體上頭。 我的意思是,誰最能掌握不易取得的資訊,誰能吸引到最多受眾的閱讀時間,誰就有較大的言論權力。 但或許情形受眾的習慣慢慢在改變。單就我身邊的朋友來說,不少人花在網路的時間已然超過花在報紙和雜誌的時間。 什麼時候網誌的傳播力量才能與主流媒體抗衝?或許是「網誌兼受眾」的單位夠密集的那一天,或許是阿公阿媽都會上網看網誌的那一天,也或許是,我們這一代的blogger都成了阿公阿媽的那一天。 另外,關於資訊過濾器,台灣是已經有人開始專注於提供網摘,如"schee":http://blog.schee.info/和"richy":http://www.richyli.com/blog/(不要臉的提一下,敝網誌首頁左邊的「小筆記」也算網摘,但我沒認真作 =P),不過華文世界裡似乎還缺少一個由眾人共同維護的大型網誌。國外最有名的例子,除了"Slashdot":http://slashdot.org/之外,有一個相當受歡迎的社群網誌就叫"Meta Filter":http://www.metafilter.com/。


blog, 網路文化 | 由 jeph 發表於 2005.06.27 11:57 PM| 引用(6)

引用
Mark's Place 於 <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 Blog 的反撲?> 引用本文
文摘:

上禮拜五終於去買了這一期的數位時代,花了一些時間把數位時代對 Blog 的報導看過一遍,其實是有點失望的。他們把重點放在 Blogger 本身,而非 Blogosphere (部落圈)的運作。不過就如


引用時間: 2005.06.28
Schee.info 於 < 數位時代雙週刊Blog專題讀後感(3)> 引用本文
文摘: 有一個東西是「數位時代雙週」刊在寫部落格時所完全沒有提到的概念,也是我相信至少在未來的半年內,沒有一家傳統類似數位時代屬性雜誌,有能力報導的議題,那就是不知提了多少次的...
引用時間: 2005.06.28
太妃糖憂鬱狂歡節│Carol's Carnival 於 <網摘與躁鬱> 引用本文
文摘: 我覺得網摘根本就是因為資訊焦慮而萌生的,或是,因為有網摘而逼出更龐大的資訊焦慮。
引用時間: 2005.06.28
只说 於 <资讯过滤与传播> 引用本文
文摘: -只说
引用時間: 2005.06.29
:: ephemeris :: 於 <Blog 封建體制,以守門員名之> 引用本文
文摘: 六月十五號的《數位時代雙週》,封面斗大的「Blog」說明接下來的兩週,這期的《數位時代雙週》會在台灣的 blogsphere 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住在台北,從去年底開始 blogging 的 Aphimily 也在捷運...
引用時間: 2005.06.29
I blog therefore I am 於 <對於近日台灣Blogosphere的一點點感嘆> 引用本文
文摘: 忘記是中國哪位博客說的了,「好的應用就應該讓一般用戶忘記什麼是RSS,什麼是AJAX,什麼是Blog,而更關注於應用本身所傳遞的『內容』本身。」

對於最近的幾本雜誌一窩蜂地追蹤Blog議題,


引用時間: 2005.06.30

迴響

我猜如果不是對岸把Blog搞到變成商機大概還不會有多少人真的去看這塊,在台灣海外留學生應該是這塊的大宗,至少他們可以提供在台灣這個媒體亂島裡面一些不一樣的消息與看法。
但是我認為沒有必要去過度或是無限制的去擴大還是幻想這樣一個東西能有多大的機會,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人們往往是一頭熱,最後是一頭空,有什麼料才是重點。
至於天真可愛的媒體給了自己什麼樣的位置,有何意義?一個爛掉的東西換個地方擺還是爛的,而且會更臭。有人告訴他們不對還有本事追罵上去?這哪來的敗類!

Posted by: Max 發表於 2005.08. 2 03:23 AM

資訊超量的世界,
如何抉擇資訊?

我認為它會把每個人逼瘋,
因為人的未完成性,
人對於未能掌握的事情有急於了解之意圖,

所以,只有2種人會是快樂的,

一種是完全不想得到資訊的人,
另一種則是完全掌握資訊者,

前者會被笑無知,
後者則寥寥無幾,(而且大部份是資訊資本家)

百分之九十的人則在龐大的資訊流中載浮載沉…
快樂或難過,只有自知…

Posted by: Athena 發表於 2005.08.31 10:10 PM

athena:
不必太悲觀,就像在吃到飽的餐廳裡,吃到飽了,付帳走人就快樂了。貪心要吃回本還倒賺就是自討苦吃。

有一種說法:現在一份紐約時報週末版的份量是十九世紀一個英國男人一生所閱讀的文字量。但我不認為十九世紀英國男人比每天看報的紐約人更快樂。

相信人腦本身的自我調節機制吧。

Posted by: jeph 發表於 2005.09. 1 12:39 AM

哈囉您們好:
我是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四年級學生
我的畢業專題製作是以在地實驗作為平面規劃設計
需要前輩們的意見與指導
希望您們能抽空填寫這分有關在地實驗的問卷調查
以提供我們在設計上的參考依據
謝謝~~
問卷網址http://qqq.cht.com.tw/webform/publish/2814.asp

Posted by: fish 發表於 2005.09. 9 12:2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