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守門人-out; 資訊過濾器-in
[
網誌經]
Mark在"〈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 Blog 的反撲?〉":http://blog.markplace.net/marks_place/1/2005/06/27/31中,我貼的迴響是:『我覺得用「資訊過濾器」這個概念會比用「守門人」好。資濾過濾器(如網摘)是以個人的觀點在龐大的網路資訊整理出可供自己和他人參考的資訊。它不像「守門人」這個字有那麼強大的由上而下的權力意義。』
這裡再多談一些。我想,暫且不從媒體責任、資訊品質或權力去中心化等等很麻煩的面向來談,單純從資訊傳播來看。
「資濾過濾器」這個概念不是我說的,是詹宏志說的,哪篇文章提的就忘記了,反正我猜詹宏志一定也不是第一個提這個概念的人。
其實我覺得,數位時代那篇訪談用「守門人」這個詞還談不上是「反撲」,那只是主流媒體人的思考習慣。「守門人」這個概念對主流媒體來說十分合理。要作平面媒體是有門檻的,只有少數有能力(和財力、權力)的人才有辦法搞。由於維護成本高,為了生存,它必須要在可能的範圍裡符合最
大多數人的需要,同時它的平台資訊承載量有限,所以它要排除掉
大多數受眾不要的資訊。「守門人」的意涵是
「決定什麼不能通過」。
「守門人」是從資訊提供者的角度思考的詞。
而網誌則
幾乎沒有沒門檻,
幾乎人人可為,也
幾乎不需要太高的維護成本(強調三次「幾乎」是因為目前為止對許多人來說倒也不是那麼回事)。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網路無邊無際,這個平台幾乎沒有資訊承載量的限制。但結果是資訊大爆炸,受眾沒有時間去一一選擇他要的資訊。因此受眾需要資訊過濾器。「過濾器」的意涵是
「什麼才可以通過」。
「過濾器」是從受眾的角度思考的詞。
一般來說,使用者在網路上讀取資訊可分成兩種情形:
# 讀者對於要什麼資訊己有定見,他只要在yahoo、google上敲幾關鍵字就能找到他要的東西。這種過濾器是機器處理的;
# 讀者是要
今天此時最新的資訊,但對於要什麼資訊只有模糊的概念。於是他需要一種人為處理的資訊過濾器來讀取每天都在變化的資訊。
守門人不能多,也無法多,就像一個足球場只能有兩個守門員一樣。
過濾器數量則沒有限制,在網路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是過濾器。可以這麼說:勤於在文中加連結的網誌就是一個資訊過濾器。讀者可以在一個好的網誌中讀到網誌作者為他過濾的資訊--而且是他要的。
而且過濾器有一個守門人沒有的特異功能--它能像積木一樣無限串聯,成為過濾器的過濾器--若讀者也寫網誌的話,他自己就會是一個過濾器的過濾器(的過濾器的過濾器...)。
以模型來說明二者傳播方式的差異:
媒體守門人:
實體世界-->守門人-->受眾
資訊過濾器:
實體世界-->網誌(* N) --> 網誌兼受眾(* N)-->網誌兼受眾(* N)-->....
==============分隔線==============
好啦,我好像把一個有趣的問題談無聊了。
我的重點是:理想情形下,在一個「網誌兼受眾」的單位夠密集的網路社會裡,「媒體守門人」也不過就是受眾所選擇的眾多「資訊過濾器」中的一個。如果主流媒體在這種網路社會還把自己定位在「守門人」,意義何在?
但話說回來,目前的網路社會並沒有那麼理想,有些資訊的取得是要成本的,有能力(和財才、權力)的主流媒體仍然有辦法掌握到一般網誌作者無法掌握的資訊(像說:林志鈴願意接受blogger的訪問嗎?)而大眾的資訊取得習慣,目前為止,大部份時間仍花在主流媒體上頭。
我的意思是,誰最能掌握不易取得的資訊,誰能吸引到最多受眾的閱讀時間,誰就有較大的言論權力。
但或許情形受眾的習慣慢慢在改變。單就我身邊的朋友來說,不少人花在網路的時間
已然超過花在報紙和雜誌的時間。
什麼時候網誌的傳播力量才能與主流媒體抗衝?或許是「網誌兼受眾」的單位夠密集的那一天,或許是阿公阿媽都會上網看網誌的那一天,也或許是,我們這一代的blogger都成了阿公阿媽的那一天。
另外,關於資訊過濾器,台灣是已經有人開始專注於提供網摘,如"schee":http://blog.schee.info/和"richy":http://www.richyli.com/blog/(不要臉的提一下,敝網誌首頁左邊的「小筆記」也算網摘,但我沒認真作 =P),不過華文世界裡似乎還缺少一個由眾人共同維護的大型網誌。國外最有名的例子,除了"Slashdot":http://slashdot.org/之外,有一個相當受歡迎的社群網誌就叫"Meta Filter":http://www.metafilter.com/。
blog, 網路文化 | 由 jeph 發表於 2005.06.27 11:57 PM| 引用(6)
Mark's Place 於 <新守門人:傳統媒體對 Blog 的反撲?> 引用本文
文摘: 上禮拜五終於去買了這一期的數位時代,花了一些時間把數位時代對 Blog 的報導看過一遍,其實是有點失望的。他們把重點放在 Blogger 本身,而非 Blogosphere (部落圈)的運作。不過就如
引用時間: 200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