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應該叫「英倫入侵」或「重回90’」的「有象音樂季」: Pet Shop Boys、Massive Attack、Kula Shaker、Ian Brown來台隨想

twinkle-offical-image150.gif最近得知的消息: Pet Shop BoysMassive AttackKula ShakerIan Brown(前Stone Roses主唱)四個團將於七月底來台演出,7/27起連續四天,名為「有象音樂季」。
七月底東亞的大型音樂祭甚多,這幾個團來台之後,就分頭趕住日本的富士音樂祭和韓國的芝山音樂祭
不知是巧合還是怎麼,這幾個團剛好都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當紅的英國樂團,而且分別標示了當年幾個英倫音樂風潮。
話說,80年代出了好幾個英國雙人組,多以合成樂器為主要音樂成分,被歸類到New Wave或Synth Pop,像Eurythmics、Yazoo、Tears for Fears、Erasure (Wham! 就別提了),Pet Shop Boys把80年這陣風潮帶到90年代,接上後來的迷幻浩室/電音舞曲的革命。
然後在90年代初伴隨著英國迷幻浩室風潮,有所謂「曼城風」,幾個來自曼徹斯特的團走紅世界,像Happy Monday、Inspiral Carpets、EMF、808 State, 其中最出名的是搖滾迷比較能接受的Stone Roses
接著,英國音樂媒體喊出「英倫搖滾」(Britpop)這個類型名詞,一包可大了,曼城風那些團涵括在內,Oasis、Suede、Blur、Pulp、Elastica、….。到了90年代末,Britpop名單越來越長,又有所謂 Post-Britpop, 包括The Verve、 Radiohead、Travis、Coldplay、…。Kula Shaker算在Post-Britpop之中。
而迷幻浩室風潮後,電音興起,另方面,美國的嘻哈也在狂掃國際。受二者影響,英國布里斯托發展出結合浩室與嘻哈的 Trip-Hop(也有人說是,結合了電腦和大麻), Massive Attack的1991首張專輯《Blue Lines》被視為Trip-Hop的第一聲槍響。
我好像很少在一篇文章裡同時提到這麼多名詞,總之,90年代是個名詞滿天飛的時代。從某方面來說, 這種情形有其背景。
經過70年代的龐克革命,英國的獨立廠牌興起,地方樂團與樂迷追求與眾不同的創意;80年代MTV頻道促成另類音樂的傳播;電子合成器、電腦錄音作曲器材價格普及化,帶來更豐富的音樂可能性;90年代末,英國新工黨執政,乘著英倫搖滾風潮喊出「酷英倫」(Cool Britannia),以其為國家行銷與經濟政策口號推展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猜火車〉電影原聲帶將英倫搖滾/電音的傳播帶到另一高峰。
若把歷史拉早到90年代之前,英國對世界流行音樂的影響總是得透過美國,也就是,英國團得先在美國走紅,才能走向全世界。90年代不算,英國樂團有兩次大舉進軍美國,被叫作British Invasion,分別發生在6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 或許我們可以說,全世界的樂迷開始直接注意英國,而不全透過美國。至少,台灣樂迷的經驗是如此。
有人說,台北獨立搖滾圈有三搖:英搖、後搖、xx搖(xx是什麼我忘了),英倫搖滾對台灣樂團的影響可見一斑。
扯遠了。
講回有象音樂季。
今年北台灣沒有野台開唱,也沒有航空站音樂節,有象音樂季雖離真正的戶外音樂季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多多少少還有點搖滾朝聖活動的氣味,過過乾癮是OK的。
音樂季相關資訊看這裡
最後,去他的花博,多少台北藝文活動都被你掐死了。
關於花博爛事的相關資訊看這裡

“副標應該叫「英倫入侵」或「重回90’」的「有象音樂季」: Pet Shop Boys、Massive Attack、Kula Shaker、Ian Brown來台隨想” 有 7 則迴響

  1. 這個Happy Mondays之前在編輯文章時,翻譯都是「快樂星期天」,妙的是到最後一校大家都不覺有異,明明就是「快樂星期一」,但翻成「快樂星期天」讀來特別順!XD

  2. bias,
    說是民謠有點怪怪的,不覺得台北玩民謠的很多啊,或者那不我認為的民謠。
    raura,
    哈,Pulp用搖滾迷的觀點寫pet shop boys是帶了酸味,換一個psb粉絲連結囉。
    goya,
    叫快樂星期天就不酷了 …

  3. 原來是這樣
    這個夏天的兒童藝術節
    節目也都消失了
    叫小朋友去哪裡過暑假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