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音樂作品出土

前年在華山電子藝術節「裂獸之歌」 中碰到該項活動的主辦者—聲音藝術家林其蔚 。他看到我劈頭就說:「你在大學的那卷錄音作品,第一首曲子真是經典啊,那47秒可以說是開創了台灣電子噪音的先河!」
我愣了一下,在下不才什麼時候作了「電子噪音」?心想他大概是記錯了,直接把話題轉到別的地方。
後來想起來了,林其蔚說的是我在1993年亂作的一卷錄音帶。當時我要畢業了,研究所落榜,心情挺糟,一個人在宿舍房間用一把電吉他和Korg的A5綜合效果器 亂彈,順便用床頭音響錄下幾首「曲子」。我一直彈不好吉他,與其說我是彈吉他,不如說是玩效果器。離校之前,我把這卷帶子拷貝兩份,一份丟到輔大搖研社當作紀念品,一份送給林其蔚。

當然,我不認為那段作好玩的47秒作品可以叫作「經典」,那時候我也根本不知道有一種樂風叫「噪音」。無論林其蔚是客套還開玩笑,他記得這件事就很令人感動了。
今天整理東西,不小心翻到以前留下的錄音,拿起來聽聽,滿好玩的。這裡整理幾段來獻醜。(不好聽,真的很不好聽,不要聽啦...)

    • Guitar Homework 1 [0:47] — 這就是林其蔚說的「台灣電子噪音經典」。
    • Guitar Homework 2 [3:21] —用中國五聲音階彈的,原來錄了十四分鐘,這裡只摘節最後三分鐘。在這段我不小心彈出了一種很特別的效果,聽起來好像有兩三種樂器在裡頭似的,而且音場很迷幻。我個人很喜歡。
      1996年退伍以後,我在新竹科學園區當了一年的工程師。用薪水買了台二手Korg O1W合成器
  • Synth Homework 1 [0:56] — 這是經過Midi卡連到電腦,配合「蛋糕走路」
  • Synth Homework 2 [0:58] 上面那曲子多加一點效果器的結果。
    2000年我來到溫哥華,和當時在匹茲堡大學的老友 Izzy:“Acid”:http://mediasoftware.sonypictures.com/products/acidfamily.asp。對全無樂器彈奏天份的人來說,這玩意兒真是一大福音,我馬上就迷上了。這種軟體可以用來編輯已作好的音樂片段,讓你任意重覆、改變速度和音調,搞成一首曲子。用術語說,這種創作手法叫Loop-based。
  • Kick Me, Kick Me, Kick Me [4:16] — 這首曲子是是Izzy先編輯好,Email 給我,我再加點料之後合作完成的東西,我覺得做得還滿有能量的
  • 3D Family [6:04] — 2001年4月我回台灣時,正巧Jessypub 作的。當時Jessypub的主管很滿意,付了我大概八千元酬勞吧。這是我唯一有酬勞的作品。現在我可知道了,這種音樂的樂風可以歸為「Chillout」

“個人音樂作品出土” 有 14 則迴響

  1. 念高中的時候,大概是被Mike Oldfield、喜多郎、
    版本龍一等人給太感動了,吵著老媽賣掉妹妹練習用的鋼琴,
    買了一台KORG的合成器(型號忘了,其實挺簡陋,
    與其說是合成器不如說是電子琴),彈了沒幾次,
    體認到自己沒有音樂天份並拙而不勤的事實
    (這大概是人生最迅速的覺悟之一),擺在那兒當裝飾品,
    最後被老媽轉送給親戚了。可惜沒錄下任何當時的「作品」。
    受時代影響,當時走的算是Ambient吧(笑)。

  2. 一定在默默的統計多少人因為那一段「偽」廣告而當漏吧…..XD
    好吧,我承認我曾經聽過(其實是因為那是前輩的作品而不得不去做的啊),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很深刻….

  3. cat:
    真是謝謝你哦…= =
    套一位幹過工業搖滾吉他手的朋友的話:玩噪音就是要把聲音搞得很–“ugly! sick! huge!”
    我覺得我那47秒還很秀氣哩.

  4. 據說某國外知名吉他手講過一句話:
    彈錯一次,是彈錯了;
    彈錯的地方再彈一次,就是 fusion。
    :p

  5. 更貼近的說法應該是
    甩鐵尺加上壞電視機綜合起來的效果
    當然啦,是兩個檔案都聽完之後的感想。
    我還是卡早睏卡有眠啦@@

  6. 那acid堧體我前陣子再公司因為可戶還做了一段真是十分好玩呢∼∼∼

  7. 那首3d家族還真有點Sven Väth的感覺呢,
    bass再加把勁就可以上舞池了!!

  8. izzy:
    夜來香?我真的忘了. 我們應該來把夜來香搞成工業舞曲..XD
    cbom:
    新版的Acid有compressor了, 下次來壓貝斯看看. 說到這才想到, 以前我作音樂都沒好好作bassline的部份.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