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媒體與網誌

住在加拿大有個好處,書報攤有一大堆雜誌可供翻閱,這些雜誌在台灣常是封起來的。我愛「翻」流行音樂雜誌但不是「讀」流行音樂雜誌,因為沒什麼耐性好好看完一篇完整的文章,會專注看完的通常是某音樂類型全盤分析或有趣的報導或搞笑文章,其他如專輯評介、樂手訪談等等,瞄幾眼就過去了。


剛到加拿大,滿坑滿谷的雜誌令我有如置身天堂,每週都要到書報攤泡幾個小時。雜誌看多了,反而覺得沒意思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幾份著名音樂雜誌越來越難看,也可能是最近搖滾樂越來越沒勁所致。美國的幾份雜誌不用說,Rolling StoneSpin一點活力都沒有,翻來覆去講的都是遺老團,英國的QNME偶有新鮮觀點,但閒雜八卦居多。我猜想,這幾年流行音樂產業走下坡多少影響了音樂媒體,唱片公司宣傳費變少,沒錢買廣告,雜誌裡的廣告幾乎全都是衣服鞋子車子酒品和手機。雜誌急著炒作早已有名氣的樂團,卻不好好發現新樂手、新場景。
或者,音樂雜誌一直都是如此,只是讀得多了,終於看破了,發現流行音樂產業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己。
其實我現在最愛看的音樂刊物是加拿大獨立電台刊物exclaim。這份月刊是免費發送的,談論的音樂範圍從搖滾、重金屬、嘻哈、電音、前衛實驗到爵士與世界音樂,網路上可讀到全文。Exclaim的內容和廣告十之八九都是獨立廠牌,報導和評論雖不算重量級,又常介紹陌生的地方團,但不乏頗有趣味的觀點。而且搭配上p2p的軟體,馬上就可以找到上頭介紹的地方團的作品,常有驚喜。
像七月份的exclaim上有篇專欄文章「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Blogosphere」就注意到了網誌對未來音樂評論的影響。文章開頭便說:

這場革命不在電視放送,也不印在雜誌或報紙上。這場革命出現在網頁的邊緣,網際網路的最後幾頁。這東西叫網誌。

作者提到網誌的幾種特性:它的內容品質不一定,從圾垃到寶藏都有,許多著名的音樂文字自由撰搞者紛紛架設了自己的網誌,他們在網誌上不必考慮刊物立場,而且發表速度快。作者之間的串聯又讓討論無限衍生。
網誌的優點也是缺點。網誌的寫作方式鬆散隨性,不像雜誌上是打磨修飾過的文字,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讀者很難立刻讀到重點,即便像名樂評人Simon Reynolds的網誌(以及上頭串聯的音樂網誌),我讀起來有點吃力,寧可找他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來讀就好。
真希望華文音樂網誌也能一步步發展起來,相信也會對台灣的音樂形成另一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