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o Fi說起

Goya寫的《Lo Fi典範》讓我想起一些小事情。在搖滾樂的脈絡裡,lo-fi(低傳真)是90年初曾流行過一陣子的風潮,簡單地說,Lo-Fi的樂團喜歡用最簡單的四軌或八軌錄音機,甚至是一台聽身聽來錄音。樂器上,喜歡用音質粗糙的破音器(distortion)或buzz效果,偶爾還會拿一把五音不全的破木吉他上場。這類風格的樂手追求的是殘缺的美感。就像玩相機的人喜歡Lomo和Holga的特殊影像美學一樣。
Lo-Fi與70年代初龐克搖滾的差別,這篇《噪音時代小夜曲》說得好:

「我們會把lo-fi看作朋克的另一面——並不憤怒,而是幽默和抒情,像噪音時代的小夜曲,否定了聲音的規則,激揚著不拘一格的快樂。lo-fi以小調見長,Pavement的嬉皮精神曾經把它發揮到東倒西歪的境界,...。一般來講,lo-fi作爲音樂形式,是指那些專注于聲音的作爲,是對不和諧的關注,是以不常規的方式抒情,並開發各種奇情異想的美學,...」

雖然瞭解lo-fi的大概意思,但我一直不懂得聽lo-fi,像Pavement、Sebadoh等等,老聽不出個所以然。一部份原因可能是我的音響太爛,hi-fi 還 lo-fi 對我沒什麼差別;另一部份原因是lo-fi風潮捲起之時,我正在當兵,窩在台東某個海岸班哨裡,聽到的音樂差不多都是<吻別>、<傷心車站>這類的歌,聽到我都會唱了(那時候,我恨我居然會唱這種曲子)。等到退伍時,已經搞不清楚搖滾樂壇裡吹的是什麼風。就算弄清楚了,還是很難喜歡當時流行的曲風,除了lo-fi之外,新龐克(如Green Day)、brit-pop(如Radiohead、Blur)、trip-hop(如Portishead)也是那掛網路上認識的朋友都會拿來嚼舌根的名詞。我退伍後聽的還是當兵之前流行的工業金屬、grunge、gothic。總之,這一整串名詞當時都被貼上「另類」的標籤。
好快十年就過去了,這些名詞聽起來都像上個世紀的東西...等等,它們的確是上個世紀的東西。
講了半天,我真正想說的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祝大家新年快樂!

“從Lo Fi說起” 有 12 則迴響

  1. alice:
    恭喜發財..^^
    tmjiang:
    我們連十年後的年輕人會玩出什麼都猜不出來.

  2. 還好,只是十年,我連現在在流行的東西都聽不太出來了。
    開始改變聽的東西,被tmjiang影響,慢慢向爵士之類的靠攏。
    不過我還是想找機會裝個p2p,抓一些好聽的歌,不要只是我從台灣帶來的這些CD,快要窒息了。

  3. 現在仍常常聽八0年代的小恐龍Dinosaur Jr和Replacement,的確,lo-fi這個詞對我也沒什麼意義,我想是吉他和旋律很迷人吧。

  4. 這些團我都有一張CD, 就一張, 滿足好奇心, 沒有往下蒐的力氣…-_-|||

  5. 我曾經無聊地在網路開個小小的廣播電台,利用384k的上傳招待三、四個好朋友一起聽我正在聽的東西。我也曾經放過Sebadoh的專輯,不過大家都對這個東西敬謝不敏。「這是音樂嗎?」一個朋友問。
    老實講,很多噪音部分真的是不太悅耳,不過The Freed Weed專輯裡的第三首歌:Subtle Holy Gift卻一直像是一首化不開的甜美夢幻,讓我在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常常想起。打開這張專輯,就只為了聽這首歌而已。類似的情形,就像是Beautiful One之於Purple Rain這張專輯一般。
    後來出現了mp3這張玩意,我就乾脆放到電腦裡,想到的時候(例如寫這篇迴響的時候),就再度拿出來猛聽個四五回。

  6. 看到Modern Musician論壇有人引用了這篇. 詢問如何把音樂作得有lo-fi質感. 我沒有那個論壇的帳號, 所以直接回在這了.
    就如本文所提的,lo-fi是一種美學, 講究粗糙的質感. 它未必是克難(“克難”是不得已才作得很粗), 而是認為粗糙本身就是美. 就像有些雕刻家, 他明明有技術,有工具可以雕出打磨光亮的作品, 但他還是要故意刻得很粗糙.
    如果要用”模擬”的方式作出lo-fi會有點怪異,就像你作出光滑細緻的雕刻,再故意用大號砂紙磨粗一樣. 這不太對勁,可以說是程序顛倒了.你一開始就要用粗大的工具去處理作品. 最後的後製再用好工具.
    然後你的作品本身的特質也是要適合作成lo-fi的那種. lo-fi的質感粗, 你的作品也應該要粗,要賤.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__^

  7. 不管高傳真還是低傳真,我認為音樂的本質是精神,而不是高或低傳真,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才有最高的價值!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