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2005年04月30日

音樂的後設條件

[聽音樂]
大約是一週前,我收到"「雜唱片」":http://www.bastardmuzik.com.tw/這家台灣獨立電音廠牌寄來的兩張CD,希望我說說一些看法。這套CD的包裝很特別,銀色塑膠套的包裝,別出心栽地用手工縫線封口。音樂內容我猜想是以取樣為主作出來的,但包裝裡沒有更多的說明。 若要簡單地形容CD裡的音樂,或許可以歸到downtempo、abstract hip hop(雜唱片的網頁也自我歸類到這些類型)。比起"滾石可樂":http://www.rockacola.com/上頭那些作得像家庭作業的電音作品,這兩張CD是好一點,但感覺上還是少了什麼。除此之外,我講不出更多的評論。 這是台灣電子音樂樂手會碰到的問題:如果作品中沒有歌詞、沒有人聲、沒有可茲辨認的地方特色,聽者很難不把它與西方類似的音樂作品相比。但在技術上,顯然我們又輸人家一截。 因此,聽者需要一些更多的後設條件,例如這個廠牌或這個藝人的故事。 有一種說法,認為好的音樂在排除所有符號意義之後,依然有它自身的價值,依然有一種絕對的絕對的好壞判斷準則。但我認為,聽覺是經過大腦的,而人腦就是很複雜。聽覺經過大腦過濾,多少要受大腦裡有什麼東西所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台灣獨立樂團大部份的CD是在現場表演時賣出,若不作現場,斷無賣出的可能。 電子音樂要拿出來賣,另一個問題是電子音樂不太容易作現場表演。很多時候,現場表演的環境情緒感染力(也就是儀式性的力量)也會影響聽者的感受。 講回那張藝人不明的試聽片,我的建議是:在不改變音樂內容的形容下,若不作現場,就多提供一點故事,太簡略的說明是不夠的。


電音, 台北音樂場景, 唱片產業 | 由 jeph 發表於 2005.04.30 12:12 AM| 引用(0)

引用

迴響

ㄟ...我要說個題外話
我看了那個網站(其實只有一頁有內容啦)
我還真不敢相信有哪個具備art sense
或是有自我意識的設計人士
會稱自己為"美工"耶

Posted by: phyllis 發表於 2005.04.30 02:04 AM

打開6秒後我就關了
不知道該說啥...
-_-

Posted by: siegfy 發表於 2005.05. 6 01:38 PM

Jeph大 我們上了一篇雜唱片藝人-成文 的lifestyle

不知道你收到的cd 另一張是否為專輯 "過程"

至於那張銀色的單曲 我也有跟你相同的反應

專輯 "過程" 撇開創作者本身的故事與需克服的技術問題還有行銷宣傳方式不說

當我聽這些音樂本身時 挺高興有他們存在著台灣的音樂圈

相信他們會更成熟 做的更好

當然是要在沒倒掉的前題啦 :p

拍拍肩膀 鼓勵鼓勵

Posted by: handy trax 發表於 2005.05.17 02:2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