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 @llen與Jeph對談紀錄
[
聽音樂]
註: 這是應"迷幻異域"的出版而邀請DJ @llen一起作的對談 (拿麥克風面對一堆人真是一場惡夢)
「藥物與音樂」之「藥物與搖滾樂」
JEPH: 藥物與音樂的關係一直是很具爭議的話題,對我自己來說,也是如此。其實在譯這本書之前,我並不是很關心藥物與音樂的關係,音樂好聽就好,管它和藥物有沒有關係。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才開始注意藥物什麼和音樂有關係、影響了音樂什麼地方。不知@llen以前有注意這個問題嗎?
@LLEN: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很早就在注意這個問題。【Altered State】這本剛出來的時候,我就去訂了一本,覺得很好看。本來是想自己去譯,但發現它的英文蠻難的,一直都沒做,現在很高興中譯本出來了。我相信這本書出來後,會對台灣舞曲文化和聽音樂的人對這方面的關注會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即使大家沒去舞會玩過,也常會聽過這類的報導。其實我常碰到朋友問這類問題,覺得對國內的這種亂象蠻憂心的。但是看了【迷幻異域】這本書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國外也一樣,這是必經的過程,你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快樂丸怎麼被濫用,怎麼造成政治的問題。不過我覺得台灣還算蠻幸運的,因為我們不像英國有這麼多人瘋這個東西,有些問題沒有國外嚴重,但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獨特的問題,等會我們會談到所謂快樂丸或搖頭丸對我們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大麻
JEPH: 我們先從大麻說起,大麻的使用在牙買加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雷鬼樂演唱會(或舞會)中聽眾用大麻就像現在所謂「搖頭舞會」要配「搖頭丸」一樣,它們似乎有點相生的關係。
@LLEN: 大麻是存在得比較久的天然藥物,它跟音樂的關係也比較久遠,除了雷鬼,後來還演變成Dub,Dub是混音師從雷鬼樂中,把其他聲音衰減,但是加重在 bass的部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聽說在用大麻時,人會對低音的感覺特別強烈,而且大麻會造成時間和空間感的扭曲,所以被大麻影響的音樂中,我們會聽到它有特別重的迴音,加了像echo、delay的效果,因為這會讓你感受到空間和時間被延遲的感覺,有點像抽了大麻。
LSD
JEPH: 關於LSD,它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LLEN: 那是1943年,瑞士的化學家Hoffman做實驗發現的,他第一次還不小心用到過量,產生一段著名的「腳踏車之旅」....(註:關於這段著名的「腳踏車之旅」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home.kimo.com.tw/rave_party.tw/lsd.htm )
JEPH: 在美國60年代,有一位作家Ken Kesey,他和朋友開了一輛巴士把LSD傳遍美國,其中Grateful Dead也上了他的巴士,他們後來就開始大推「迷幻搖滾」,鼓勵聽眾在參加他們演唱會時使用LSD。迷幻搖滾有一個特色,就是會把曲子拉得很長。60年代末受LSD影響的樂團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其中比較有名的是Beatles的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這曲首子縮寫就是LSD。
@LLEN: 其實Beatles是很早就開始用LSD於創作中,不過"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這首歌縮寫是LSD可能只是一個穿鑿附會的說法,因為Beatles在訪談中否認這樣的關聯。
當時LSD影響的音樂可以分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在英美,像Beach Boys和Beatles。Beach Boys的[Pet Sound]是最受LSD影響的專輯之一;再來是Beatles,他們從[Rubber Soul]以後,幾乎每一張專輯都受LSD影響。John Lennon曾說,他用過二千多片LSD,他第一次用LSD是被理髮師騙,理髮師在他的水中放LSD,但他馬上就發現LSD可以激發他的創作。另一個方向是在德國,德國受LSD影響的團非常多,單就搖滾樂這方面來說,主要是在電子音樂上,60年代就有很多德國搖滾團在作電子音樂,像 Tangerine Dream,他們那時候就把曲子拉得很長,二十多分鐘,黑膠唱片一面一首歌,然後兩張一套,三張一套,一張專輯只有四首歌,六首歌。
古柯鹼
JEPH: 下面一個要談的是古柯鹼。古柯鹼主要的作用是會提神,讓人充滿自信。以前古柯鹼很貴,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而樂手使用古柯鹼,主要是因為常要熬夜錄音,他們用古柯鹼來提神,或激發靈感。基本上,受古柯鹼影響的音樂並沒有很明顯的特徵。用古柯鹼的團,大家比較熟的,像Oasis,他們根本就在公開鼓吹使用古柯鹼,不過我們也可以在Oasis那兩兄弟身上看到古柯鹼的後遺症,像自大、暴燥和偏執。
@LLEN: 用古柯鹼的樂團很多,差不多你叫得出名字的大牌搖滾樂團都曾沈迷在古柯鹼中,像Rolling Stone、Aerosmith。有時候,使用古柯鹼的樂手做音樂還是會有一種特色,就是會很亂,沒有章法。像Happy Mondays有一張專輯就是古柯鹼用太多,每首都很亂,都不知道要怎麼結束,所以都用一陣吉他噪音收尾,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搞什麼。
海洛英
JEPH: 接下來談的是海洛英,這是最恐怖的藥物,它可以給人極大的快感,但也可以極快毀掉一個人。它對音樂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LLEN: 我覺得海洛英對音樂創作沒什麼幫助,只是把人搞到沒辦法做音樂。前面談的其他藥物像大麻、快樂丸或LSD,並不會產生嚴重身體的上癮,只能說可能會產心理的上癮,就是說,一旦不用了,身體影響不會太大,只是心理上可能會覺得喜歡。即使像古柯鹼,比較有意志力的人,大概都可以控制自己不要陷進去。但是海洛英這個東西,是會讓身體上癮的,一碰上人就完了。
會後補充:
中間有聽眾問到強力膠有沒有對音樂造成影響。這方面的資料不多,強力膠對音樂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應該不像上面幾種藥物那麼強烈。我看過一段美國龐克祖師團Ramones的訪談,一位團員說:「我們年輕時交不到女朋友,沒錢買藥只好吸強力膠,所以我們以前唱都是關於交不到女朋友和吸強力膠的歌。」若硬要把強力膠和音樂創作扯上關聯,或許這也算吧....:)
瑞舞文化
現代瑞舞的源頭:迪斯可與北方靈魂
JEPH:大概是八年前,我當兵的時候認識一位同期軍官,我一直覺得他是同志。他在當兵前就很喜歡上舞廳,對各種舞曲類型很熟,包括當時還算前衛的浩室樂和 trance,他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什麼浩室、trance、techno?其實都是迪斯可。」那時我也沒太注意,但在讀完【迷幻異域】後,突然覺得他這句話很耐人尋味。我們從現代舞曲的源頭-迪斯可講起。很多人會把70年代迪斯可風潮視為一個商業炒作下的產物,但迪斯可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迷幻異域】的第一章有提到。但為什麼迪斯可在風光幾年後又突然消失?有人認為那是唱片公司發現迪斯可能賣錢,想要大舉介入,但是走錯了方向,他們捧的是迪斯可樂團或藝人,但是在跳舞文化中,DJ才是真正的關鍵人物,唱片公司搞錯了方向,所以後來就崩盤了。在迪斯可時代,有一位紐約的DJ,
@LLEN:其實那時候應該沒什麼人在理Larry Laven,是後來的研究這段歷史的人把他的故事拉出來,那時候
JEPH:我們把時空拉回70年代初的英國,我們對英國的搖滾樂比較清楚,但對那裡的跳舞文化卻完全不瞭解,像所謂「北方靈魂」。英國一直有一群年輕人喜歡聽美國的靈魂樂。在70年代初的「北方靈魂」風潮,「北方靈魂」可以說是英國瑞舞風潮的根源之一,因為這陣風潮是發生在英國北方,所以叫做「北方靈魂」。當時DJ 放的是冷門的美國靈魂樂,舞客喜歡使用當時還是合法藥物的安非他命。在舞客因安非他命而興奮的狀態下,DJ常會加重音樂低音和加快速度。後來因安非他命本身的副作用,出了很多事情,還有警察的掃蕩,北方靈魂風潮就被壓了下去,但也沒消失,而是存活於地下,成為一種次文化,包括次文化族群-Teddy Boys。Teddy Boys喜歡聽靈魂樂,騎速克達,衣著上,喜歡穿連帽式運動衣,現在某些raver的打扮仍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
台灣舞會裡的奇異現象
JEPH:現在在台灣的搖頭場裡,常可以聽到大家在喊「搖咧搖咧搖咧搖」或「左邊左邊左,右邊右邊右」之類的口號。但我們也不用自卑,覺得只有台灣才有這種低級的現象,其實在英國瑞舞運動剛萌芽時,他們也會喊口號,像喊「acieed」、「nutty」或「mental」,聽起來也很低級,不過這種現象比較常發生在藍領階級比較多的舞會裡。
@LLEN: 我在英國也聽過有人喊口號,那是1993年的事情,也聽到有人吹哨子,甚至吹號角,號角的聲音很低沈,聽起來和氣氛也滿配的,但是台灣流行的吹哨子就很刺耳,讓人很討厭。其實像現在台灣流行的玩螢光棒、玩白手套,以前在英國也曾經流行過,現在就不多見了。
JEPH:溫哥華也很多人玩螢光棒和白手套,而且華人玩得特別厲害,白人多半只是跳舞。我也看過中年的搖頭客,可以站在那只搖頭而不做其他動作,一搖好幾個小時,我想那一定會搖出問題吧。
@LLEN:我有一次在台灣的舞廳看到一個白人,站在舞池裡不動,後來仔細注意了好久,才發現他的眼皮一直在動,原來他是用眼皮在跳舞。
曼城風潮
JEPH:如果台下有人是搖滾樂聽了十年的樂迷,應該都會知道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風潮」,像Happy Mondays、Stone Roses、Inspiral Carpet等樂團,不過大家對曼城風潮的印象都是這些吉他團,因為那時搖滾刊物介紹曼城風時,都只提這些團,反而很少注意舞曲團,像808 State,還有一家重要的舞廳Hacienda。
@LLEN:還有New Order,New Order是最早把舞曲帶進獨立搖滾的樂團之一,在曼城風佔很重要地位的Hacienda舞廳,是由獨立廠牌Factory開的,而New Order也是Factory的大股東,可見New Order在這個場景的重要性。
JEPH: New Order還有一項重要的突破,就是他們現場表演裡,會使用到以電子鼓預錄好的節奏,現場表演時再播出來。他們在80年代中有一首暢銷曲"Blue Monday",這首曲子在美國也很紅,所以他們到美國開現場演唱,結果遭到很多評批,因為樂迷認為現場表演怎麼能放預錄好的東西?這樣根本不算現場表演的藝術。但現在,電音流行之後,於現場表演播放預錄好的東西是很平常的事,觀眾也很能接受。在【迷幻異域】第五章中提到一個故事,在1990年時,New Order為英格蘭足球隊參加世界盃足球賽而寫了一首歌"World in Motion",中間有一句歌詞:「It's E is for England」,這是很曖昧的一句話,表面意思是:E是England的頭字母,但也可以看成:「快樂丸代表英格蘭」,似乎暗示了他們對快樂丸的看法。
@LLEN:有很多團都會在歌詞,甚至歌名裡就放了他們所喜愛的藥物,最有名的例子像Shamen(Shamen的主要人物Mr C在不久前才來台北表演過),有一首歌叫"Ebeneezer Goode",其實這首歌名原來是"E is Good",但是這太明顯了,所以他們把歌名改成很奇怪的字:"Ebeneezer Goode",但是大家一聽歌詞就知道他們在唱什麼,更扯的是,這首歌居然登上排行榜第一名。後來英國當局才發現這首歌在講快樂丸,然後就把這首歌禁掉了。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覺得New Order之所以會改名為New Order,有可能是他們被E所啟發,而"Blue Monday"有可能就是描寫週末用了快樂丸後,週一所產生的憂鬱。現在有很多ravers在週末玩回來後,週一也會有這種憂鬱感。
迷幻藥物DMT和LSD
JEPH: Shamen還有一首歌"Re: Evolution",在這首歌裡,有一個人在講一長串的話,這個人叫泰倫斯.麥肯那(Terrence McKenna),他是人類植物學家,寫了一本書叫[Food of the Gods],他提出一種看法:人類之所以會進化,是受到迷幻植物(像幻菇)的啟發。他在這首名為"再進化"的歌裡闡述這樣的看法。
@LLEN:我對麥肯那的瞭解是他曾提到一種藥物,叫DMT,據他所說,這種藥物的成份是地球上沒有的,可能是來自於外星球。聽說作用時間只有二十分鐘,但用的人會覺得經過了好幾個世紀,會「看到」宇宙從混沌到地球生成,人類出現的過程,用過的人都會堅稱他看過這整個過程。
JEPH:我認識一個朋友說他有用過DMT,說它的效果好像雲霄飛車,給人非常劇烈、非常快速的幻覺。他也說這種藥物現在非常少見了,這位朋友認為DMT的好處是它的作用只有二十分鐘,就算經歷了恐怖的bad trip,頂多只是二十分鐘,不像LSD是十二小時,可能會把人搞成精神病。
@LLEN: DMT這種藥物看起來很危險,但從某方面來看又比較安全,因為再恐怖的幻覺,二十分鐘你就回來了。而像LSD這種東西,進入幻覺後,有些人就回不來了,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看過一本書,上面提到一個人,他在用了LSD後,在腦袋上鑽了個洞,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讓他「更接近上帝」。正常人會覺得這種想法不可理喻,可是處在那種幻覺的人卻會覺得很有道理。所以,若是沒有在很好的環境,或是有朋友在旁邊照顧,最好不要用LSD,否則你可能會做出無法想像的動作。前陣子報章雜誌提到的「一粒砂」、「搖腳丸」其實就是LSD,但是不要看它很小,劑量非常強,是一般量的好幾倍。我看過有一則報導,說要用「搖腳丸」最好是用一顆溶在水裡,跟幾個好朋友一起分享(笑)。我覺得這樣用也算是比較安全的用法。
JEPH:我看過的一份資料,上面說LSD以前是合法的,心理醫生可以開給病人,但醫生會先衡量你的背景和使用的環境,也就是set and setting,他們要看你是否有精神病的病史,和你的精神狀態是否需要用LSD,等等。否則在不適當的情形之下使用,就可能產生不好的結果。
@LLEN: LSD還有一個特性,叫flashback,就是說,若你曾因用了LSD而產生不好的bad trip,可能在好幾年之後,雖然你沒有再用LSD,之前所經歷的恐怖幻覺會突然跑回來,讓你重新陷入恐怖中。
舞曲類型標籤
浪跡者與不同的瑞舞文化
JEPH:【迷幻異域】中提到一群很有趣的人,Spiral Tribe,他們沒有家,開著大卡車和辦舞會的器材全英國流浪,到處辦免費瑞舞派對。
@LLEN:我覺得書中提到城市龐克族和浪跡者結合的這段故事,寫得非常精采。很多英國瑞舞的現象,我們台灣也看得到,但是浪跡者這部份,台灣完全沒有。像到Goa島這類的地方,你會看到一群浪跡者聚在那,這群年輕人沒有財產,就背著一個包包到處去旅行,他去的地方都有一種特色,基本上他們是現代的嬉皮。
JEPH:像泰國的Koh Phangan(帕岸島)?
@LLEN:我1994年時在那住了一個月,那時帕岸島還沒商業化,感覺還不錯的,有很多嬉皮和ravers,但聽說現在充斥了觀光客,因為這東西紅了,成了流行文化。Ibiza島也是,我去年九月到那,發現到處都是觀光客,沒有我之前在雜誌上看到得那麼美好。
JEPH:我想那是被英國媒體炒作的?
@LLEN:對,我去的時候,那裡大概有六成是英國人,三成是西班牙人,只有一成是像我們這種從其他地方去的人。
JEPH:電子舞曲裡有一個類型叫hardcore,它的特色是聽起來有點低級,髒髒的,但又摻了一些很幼雅的東西,像小朋友講話的聲音,或加了卡通音效。好像說,用了快樂丸之後,人會回到童雅純真時的那種心情,像有些ravers會把自己打扮成像小朋友一樣,好比說咬個奶嘴。我剛開始在瑞舞派對看到這樣的人有點不習慣,一個二十多歲的大人,卻打扮得像個小孩子。
@LLEN:那叫做「candy ravers」,其實世界各地raver的打扮都不一樣,像Goa島的ravers喜歡穿手染的衣服,打扮比較像嬉皮。有些ravers在舞會裡會戴防毒面具、背氧氣筒、穿軍裝,他們是在反映現代人活在這個被核子武器、化學戰的世界所受到威脅。在英國,甚至在不同的club裡,舞客的打扮都會有不同的特色,他們不約而同的打扮成某一種特別的味道。像一個很大的舞會,叫Gatecrasher,去這場舞會的舞客被稱為crasher kids,他們的打扮特色是很有科技感。不同的舞會,不同的音樂,不同的氣氛,就會造成舞客不同的穿著。
舞曲類型標籤
JEPH:下面我們想請@llen介紹一下現在常聽到的舞曲類型。
@LLEN:我想類型沒什麼好強調的,那都只是一些標籤,都是音樂嘛,我們不妨來討論音樂有沒有好壞的問題。我常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爭吵,像有人說hard house是不好的,但又會有人說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你喜不喜歡的問題,你不喜歡的音樂,那是你的問題,何必去區分好壞?但我覺得,電影有好壞之分,藝術有好壞之分,音樂當然也有好壞的差別,不能說為了顯示你的寬容大度,就說音樂沒有好壞之分,我覺得說不過去。
JEPH:對我來講,我比較喜歡從文化脈絡的角度去理解一種音樂,這樣才不會陷在一堆類型標籤或好壞的爭論裡。像之前提的hardcore,它有它的文化脈絡,或像 breakbeat,breakbeat是從80年代的「霹靂舞」演變過來的。因為早期的迪斯可舞步很單調,有一些愛表現的少年,喜歡專門在一首舞曲過門,鼓點特別激烈的時候,跳一些像特技的動作,後來就有DJ乾脆只放這段過門,整首都是激烈的鼓點,breakbeat影響了後來舞曲的形式。
@LLEN: Breakbeat對後來DJ的技術和舞曲的製作產很大的影響。我們知道,一首歌的breaks(就是過門)只有兩三段,最早的時候,DJ為了配合舞者的需要,用DJ的手法把一首歌的break放完就接下一首歌的break,兩首歌這麼接來接去,只放break,其他地方都不放。這樣下來,就形成後來的 breakbeat。而像hardcore,早期hardcore像The Prodigy的"Charlie"這首歌,是把hip hop(而hip hop又是從funky的break中演變來的)的唱片,本來是33轉,但他們用45轉去放,也就是加快速度,成為這種happy hardcore,而hardcore又演變成後來的jungle和drum & bass。
JEPH:據我所知,jungle也受雷鬼影響很重是不是?
@LLEN:對,其實90年代初的早期jungle,它和drum & bass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有regga的bassline,而且有MC,也就是rap,jungle是很黑人的。到了drum & bass就比較白人了。
JEPH:那UK garage呢?我覺得這也是很容易讓人搞迷糊的類型。
@LLEN: Garage基本上就是浩室樂,還有一些靈魂樂、福音、迪斯可的成分在裡面。UK Garage這個字出現過兩次,早期用到這個字,指的就是英國浩室,後來又出現一次,特別用來指2 step garage。
JEPH:這些音樂類型粗分我們都還分得出來,像jungle和trance,我們當然分得出來有什麼不同,但是再去細分下去就很麻煩了。
@LLEN:像trance就有hard trance、dark trance、ambient trance、....其實這都只是一種形容而已,只要多聽一點,你就可以分辦出其中的元素。像有些hard house,你可以說它是techno,而有些techno,你也可以說它是hard house。就好像一條光譜,在白和黑中間,就是會有一些灰色地帶,你很難說那是什麼顏色。可是你在向別人敘述這種音樂時,還是得用到這些標籤,你不能用大家都不懂的語言去形容某些音樂。
JEPH:所以有些基本的標籤還是要搞懂比較好。
台灣的電音環境
所謂「廣嗨」
JEPH: 現在的華語流行歌曲中,有些曲子的詞看起來好像也是在敘述使用藥物的狀態。
@LLEN: 我覺得唱這類曲子的歌星自己可能...或許也試過吧。其實英國也有很多團也是,像Happy Mondays的那個團,他們的團長根本是大毒蟲,上台前先嗑一堆藥,演唱時醜態百出,不過他們也不會擔心讓別人知道。但我們東方人,絕對會想盡辦法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有用藥物。
JEPH:我知道台灣某些所謂「搖頭店」會放一些像"不如跳舞"的歌,而且有個名詞,叫「廣嗨」,為什麼會有這種名詞?
@LLEN: 就是「廣東的high歌」(笑)。我是沒去過那種會放廣嗨的店,但是在我放歌的時候,常會有人跑來要點某某廣東歌,我說沒有,他們的表情就好像在說:「沒有?這個DJ怎麼這麼爛啊?」這些香港做的舞曲,基本上還是流行歌的感覺,事實上,這些歌曲作詞、作曲、製作,就是那幾個人,所以不同的歌給不同的人唱,感覺都一樣。
聽眾:這些歌的作曲者大都是雷頌德,要不然就是翻唱韓國歌。
@LLEN:我不太懂為什麼有些人用了藥聽這種歌會覺得high,這種曲子一點加強聽者迷幻經驗的成份都沒有,像trance,techno,它們在聲音、音效的處理上,會作一些延遲或變形,但這種曲子就是做得很直接,一點效果器都沒有用到。
來賓發言
特別來賓-劉軒:我想抱怨一下台灣的音樂文化。我從十九歲第一年回台灣以後,就經常做節目,做DJ,但我一直不太敢多說,不管是我父親,還是經紀人都會告訴我,你做DJ會跟搖頭丸,跟黑社會,跟舞廳不好的現象扯在一起。我很喜歡浩室和迪斯可,但我不是同性戀者,你也別問我為什麼喜歡這種音樂。我放的音樂是deep house,跟大家以為的「搖頭樂」是很不同的。但是很多台灣的青少年和媒體,只要是有「咚咚咚」的音樂就叫它是「搖頭樂」,連開舞廳的老闆,為了要客人來店裡,就覺得反正他們是要來用「搖頭丸」,就專門放那種很快的「搖頭樂」。但若你仔細讀這本書,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這麼絕對的關連。我在美國,沒有人叫這種東西是「搖頭丸」,在舊金山的舞廳裡,你也看不到有人會搖頭。這就是一個文化的發展,是不是今天有一個人給你一顆藥,說吃了會搖頭,以後的人吃了就真的會搖頭了。希望大家多想一想,多聽一聽這種音樂,在看過【迷幻異域】之後,就會更瞭解這段歷史和背景,也更會區分這種音樂,然後去告訴你的朋友,這個音樂不是搖頭的,也不是只有吃了搖頭丸才會欣賞的,好音樂就是好音樂。
聽眾1:我覺得從文化層面來看,藥物和音樂的確是有關係,但是就音樂的層面來講,我質疑藥物與音樂的關係,我覺得,究竟是用藥物來幫助我們欣賞音樂?還是用音樂來加強用藥的迷幻作用?就第一種情形來說,用藥來幫欣賞音樂,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音樂本身就有讓人high的作用,我們不需要用藥物來幫助我們打開這種感官。而就第二種情形,用音樂來加強用藥的迷幻作用,我覺得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作法。我覺得還是以音樂為主,對藥物來說,我是沒有任何價值判斷在裡面。
@LLEN:沒錯。不過的確有很多人是受藥物的啟發來創作音樂,也有些許多創作者是為使用藥物的人而創作某種形式的音樂。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受了藥物的影響之後,才開始聽某些音樂。這種情形已經存在,但在面對音樂的心態上,你講的沒錯。
聽眾2:最近台北的舞廳都是這邊開兩家,然後那邊倒兩家,你認為台北的舞廳還有多大的市場?
@LLEN:這是簡單的供需問題,有需要才會有市場。不過台灣有些開舞廳的老闆,不瞭解這個東西,他們設定模式根本就不對,以為只要砸錢下去,地方夠大,裝潢夠好就可以了,對DJ和音樂都沒有認識。
聽眾2:可是那些放廣嗨的場子就會很賺錢,而標榜放純粹電音或搖得不會那麼兇的場子反而活得不久。
@LLEN:這很自然,通俗的音樂當然最多人聽,但是聽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總是會慢慢有進步的。像【迷幻異域】也有提到,曼徹斯特的舞場本來也是很亂,藥物、黑道的問題很嚴重,但是後來慢慢有些專門放特定音樂的小場子反而做得起來。什麼音樂都放的大舞廳反而因為黑道問題太嚴重而關門了。現在台灣的亂象是必經的階段,但我們希望這個階段趕快過去。
聽眾3:我看【迷幻異域】第一章中有提到,說浩室樂原來是波多黎各黑人同性戀者在聽的,可是剛才劉軒又強調「我不是同性戀」,我想問的是,為什麼這種音樂和同性戀有關係?
JEPH:其實是有關係也沒關係,這就是我剛才一直強調的「文化脈絡」。有一群人在一個地方創造出一種音樂,就會有它們的文化特色。好比說龐克族,剛開始這個族群有他們特殊的文化、穿著、語言、態度,也喜歡某種特別的音樂,就是龐克搖滾。而浩室樂最早的時候,的確是同志喜歡的音樂。但是後來這種音樂擴散開了,喜歡的族群就不止是同志。像龐克樂也是一個好例子,現在喜歡聽龐克搖滾的有多少人是剃了龐克頭?有龐克的態度?因為聽的人不止是龐克族。而且像剛才也有提到,有些音樂剛開始的確是使用藥物的人愛聽的,但是等它擴張出去之後,其他文化族群的人也能接受,即使沒使用過藥物的人也會喜歡。也就是說這種音樂脫離了它原屬的文化族群,被更多人接受。像我有一個朋友,她是搖滾迷,前陣子去英國遊學大概一年,回來以後,她也喜歡電音舞曲了,雖然她沒用過快樂丸,但因為英國到處都在放這種音樂,聽久了就喜歡了。
聽眾4:像你們是比較專業的人,但對大多人來說,他們聽音樂沒有包袱,並不想去研究,對音樂的類型也不會太挑剔,而像我們也沒辦法想聽什麼唱片就能找到什麼唱片,所以你覺得在台灣這個電子音樂的環境要怎麼走下去?會走的什麼樣的狀況?
@LLEN:很多黑膠唱片都很難找,即使是像我們做DJ的,也只能上網路訂購。
JEPH:其實這種限制,有時候反而會促成一個地方場景的特色,因為有些資訊找得到,有些資訊找不到,所以有些東西有人做,有些東西沒人做。再以龐克為例子,我記得是90年代以後台灣才開始越來越多團在玩,為什麼?因為龐克在美國成為主流了,這類的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有很多代理唱片公司進這類的CD,資訊多了,玩的人就多了。又好像我在溫哥華的舞會,發現當地的DJ很喜歡放黑人味比較重的breakbeat或hard house,為什麼他們不像英國和歐洲,放些優雅的trance?因為北美洲的DJ和舞客本來就比較喜歡breakbeat或hard house,這種唱片也好找,但歐洲那種trance、progressive house的唱片可能就不好找,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又像現在很多歐洲、英國的DJ在世界迴巡登台放歌,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手上有其他地方DJ不容易弄到的唱片。所以這個問題也不是只有台灣才有,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這樣的情形。
@LLEN:我覺得台灣的問題是,台灣沒有台灣自己風格的電音舞曲。像英國的浩室和美國浩室都會不一樣,而像芝加哥會產生自己風格的浩室,英國Bristol會產生trip hop,台灣就沒有自己特色的舞曲。
JEPH:有啊,廣嗨(笑),但那是香港作的。
聽眾5:其實香港的快歌發展有一二十年了,他們也是有香港自己的表演文化而形成這種快歌。
JEPH:所以香港滿有希望成為未來華人舞曲的重心。
藥物, 電音, 訪談, 台北音樂場景 | 由 jeph 發表於 2002.01.28 07:08 AM|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