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ime()-strtotime('2003-11-08') > 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Stan在哥德樂派一文的迴響中提到一個好問題,這裡提出我的看法。
可能是因為我和jessypub的討論,在態度上沒有很認真,只是開開玩笑,沒有表達得很清楚,其實我們是在嘲諷台灣某些青少年流行文化 -- 表面上是追上潮流,實際上是與自己文化脈絡無關的消費行為,對這些從西方直接引進的次文化只是片面瞭解,表面照抄,而對該文化的內涵並無深刻的認識。
但抄襲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套句村上隆的話:
「...日本文化,你知道,自從二次大戰之後就是模倣美國的東西、歐洲的東西和西方文化,不是嗎?每回,他們就製造一個膺品,膺品,膺品,膺品,膺品,膺品...膺品的歷史,到現在,它變成了原創。」這道理就像你拿一張圖放到很爛的影印機上影印個十次,看起來就有點趣味了。
但就台灣來說,台灣抄襲西方次文化的速度不像日本那麼快,擴散程度沒那麼深入,也沒有那麼抄襲抄到骨子裡。回想前幾次與音樂有關的西方次文化風潮,到了日本就會深入日本流行文化,像華麗搖滾、哥德、龐克,在日本就變成日本的視覺系,早期西洋流行歌曲、歐洲電音、拉丁爵士等等到了日本,就變成他們的澀谷系(當然,XX系的說法也有一些媒體操作的問題,這裡姑且不談)。
台灣的話,我覺得這種從服裝和音樂就開始擁抱西方次文化,並形成一定文化景觀和規模,是從九○年代末瑞舞文化開始,然後是現在當紅的嘻哈文化。在此之前,台灣的嬉皮、重金屬、龐克、哥德等等,族群都侷限在某個階級(像大專學生)。也就是說,台灣的青少年次文化是在最近才開始強勢影響到流行文化。這個變化,我認為是青少年消費能力增加,市場擴大的關係,另一方面,現在青少年的資訊與音樂取得的管道也比以前更多元。
話說回來,這對台灣自身文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如果我們相信遺傳學的混種優生,和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可用在文化上,那這種外來文化基因的進入就有其正面意義。物種多元才有競爭優勢。
最後是對stan的幾個小問題的回答:
人們歸類為哥德樂團也沒有都是你們印象中哥德該有的模樣 -- 或許你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名詞的力量。
Chungking被歸到Downdtempo/Leftfield -- 依我對Leftfield這個「類型」的認識,基本上,只要是聽起來是電音,但又沒有明顯的電音類別可歸,英國流行音樂刊物就會叫它是leftfield。而downtempo呢,凡是節拍比較慢的電音,通常都會被叫成是downtempo。我個人以為,這兩個名詞的文化意義不強,只是方便音樂刊物歸類而已。你知道,因為現在有些音樂刊物的樂評文章很多,有時候要分欄歸類,好讓讀者快速翻到他想看的樂評,像Mixmag的樂評有分house、techno、trance、hip hop、...等等的,總有那麼幾張單曲專輯硬是放那裡都不對,於是有一欄是專門放這種無法歸類的。leftfield和downtempo這種名詞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對於這種意義等同於「其他」的音樂名詞,其實不必太認真。不過,我的意思不是說被歸到「其他」的音樂不必認真,很多好玩的東西就是從「其他」冒出來的。
你們怎麼樣穿衣服,關於音樂和生活型態 -- 呵。服裝:一般是牛仔褲T恤。我是什麼音樂都聽,什麼都不精(但Jessypub是哥德和歐陸古樂的專家)。生活型態-一般都會中產階級(青春已離我們遠去...~黑犬~)。
在中山bbs的id是 raver,和幫比拉的dj raver為不同人,Tummy Touch的Rory Merriman已經回信對於Chungking的音樂見解,我已經貼在哥德樂派後續文章回答.
謝謝你的後續文章回答,和記錄台灣貢獻你所學而努力.
Posted by: stan 發表於 2003.11. 8 07:1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