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2010年10月27日

台客

[關鍵字]

taik_artco.jpg
(原文登載於《今藝術》2010年十月號,Artickle別冊。本文作了少許補充)

文/羅悅全;圖/何季澄(《今藝術》提供)

去年7月於高雄舉辦的世界運動會開幕,「電音三太子」騎著機車列隊進場,觀眾歡聲雷動。隨後的選手之夜裡,電音三太子在DJ Ricky播放的音樂中跳起「台客舞」。同年11月,高雄市舉辦「台客舞萬年」,號召10萬民眾與電音三太子齊跳台客舞,打破世界紀綠。高雄市市長陳菊說: 「台客舞象徵台灣的自信」

1995年,水晶唱片發行了《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貳》,CD的封面是騎在機車上的三太子尪,像是準備趕赴廟會。

兩個「三太子騎機車」的畫面相隔14年,背後訴說了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關於「台客」。

1980年代解嚴後,文化人開始試圖從壓抑數十年的本土文化中找回認同,他們採取的策略是「向底層學習」。音樂領域裡,水晶唱片開始以一系列「有聲資料庫」蒐羅原住民、那卡西、北管、歌仔戲、夜市叫賣......等等民間的聲音。部分歌曲收錄於兩套分別發行於1991、1995年的《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 CD中。在此同時,水晶舉辦了四屆「台北新音樂節」,發掘本土藝人。水晶唱片的企畫何穎怡原來是以「新台語歌謠運動」來命名這波本土藝人,大約在1997 至1998年,她創造了新詞彙「土台客搖滾」,用來行銷老哥、流氓阿德的專輯。何穎怡的想法是:台灣人創造的搖滾樂不必「洋」,而是要濃濃的土味。

(註:何穎怡最近與筆者私下的談話中,她作了補充:像《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裡收錄的黃克林〈倒退嚕〉,這首歌不具搖滾的形式,但任何熟悉搖滾的樂迷都會認為它很搖滾。)

差不多同一時間,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發表了第二張專輯《台客的復仇》,他們認為影響自已最深的是文夏、高凌風、賀一航,而非西洋流行音樂,要求樂迷: 「不要再叫我們唱的是國外的什麼龐客,我們是『台客』。」

水晶和濁水溪公社不約而同地使用「台客」做為反轉台灣底層文化的策略,但對當時大多數人來說,「台客」仍是帶有省籍歧視,嘲笑「土、俗」品味的鄙夷字眼。事實上,一直到2000年之前,很多人甚至尚未聽過「台客」這個字。

1990年代末,一波全球次文化運動--結合電子音樂、藥物文化的「銳舞派對」(rave party),銳舞文化的特色是跨越菁英與大眾,為了追求藥物與電子音樂結合的快感,於戶外或舞廳徹夜狂歡--正悄悄地在台灣發生,媒體稱其為「搖頭舞會」。主流媒體最早關於「台客」的報導,便是針對電音舞場的「台客」。例如《星報》2003年2月的「台客專題」

「搖咧搖咧!搖啊搖......」,在國內各電子搖頭舞廳裡,時常可聽見這樣的狂歡吶喊聲,而台客族便是這類場所的常客之一。

台客族通常都會身穿花襯衫、西裝褲,或是緊身內衣,以油頭粉面、濃妝豔抹的面貌出現。在震耳欲聾的吵雜音樂中,眾人圍成一大圈,一股勁地猛搖頭晃腦,熱舞尖叫!台客族恣意地享受音樂及跳舞的快感!一點都不在乎旁人眼光。

搖頭舞廳大流行,綜藝節目製作人必定注意到這種「最夯」的次文化。2004年中,TVBS-G的「兩代電力公司」開始製播一系列介紹「台客」的節目,雖帶著剝削的意味,但「台客」越來越為大眾所知。另一方面,或許是2004年總統選舉的餘波,身分認同問題在這段時間顯得異常敏感,對於「台客」這個詞原本負面意義的不滿,也跟著醞釀。衝突在2005年引爆。

2004年新成立的「中子創新」,計畫於2005年舉辦以前魔岩唱片旗下藝人為主的大型演唱會。受到「兩代電力公司」影響所及,主事者將演唱會定名為「台客搖滾」。演唱會在2005年8月19、20日登場,行銷活動透過中時《人間副刊》、誠品《好讀》雜誌、新書《Call Me 台客》以及電視媒體於7、8月密集推出。

此舉引來學術團體強烈不滿,台灣教授協會等數個團體於當月18日召開記者會,嚴厲抨擊「台客搖滾」是對台灣文化的污名化。雙方你來我往,辯論激烈,驚動到總統陳水扁出面緩頰,於9月1日的《阿扁總統電子報》提出「斯斯論」

大家常說: 「斯斯有兩種,......」其實「台客」也有兩種,一種是貶抑別人的「土台客」,這是我們所不接受與不容許的,但另一種則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同,一種驕傲與自信的象徵。

總統蓋棺論定,風波暫時平息。

中子創新之後兩年於台中辦了規模更為盛大的「台客搖滾嘉年華」,直到2007年8月發生該公司將「台客」註冊為商標的事件,引起眾怒,質疑中子創新欲獨佔由全民創造的文化。中子創新隨後宣布放棄商標註冊,並停辦「台客搖滾嘉年華」

不過,曾在兩屆「台客搖滾嘉年華」演出的「電音三太子」卻意外在風波後繼續存活且日益壯大。

電音三太子的緣由也可推到搖頭舞廳與綜藝節目的「台客」風潮。2004年綜藝節目「麻辣天后宮」請來在桃園「世紀」舞廳比賽第一名的舞者小貓與小昆表演自創舞步,節目中稱他們跳的是「台客舞」,但實際上,他們的舞步稱為「戰鬥舞」,因為它一定要搭配羅百吉的台式電音舞曲〈Fire〉,曲中狂喊的「fire!」或許被舞客誤為「fight!」。

節目播出後,引起嘉義「朴子三太子會」團員的注意。他們整套練起來,2005年元宵鹽水蜂炮遊行,朴子三太子會出了十尊三太子齊跳「戰鬥舞」。這段影片被觀光客上傳到Youtube,網民看到無不驚豔於民俗陣頭加上新式電音所產生的能量與趣味。

朴子電音三太子團受邀參加2006年「台客搖滾嘉年華」後,電視、平面媒體的採訪通告接踵而至,其他地方的三太子團群起效尤,各地都出現「電音三太子」。電音三太子的造型與表演形式,也繼續從銳舞文化汲取靈感,例如戴上巨大的白手套(銳舞客的常見打扮)、朴子電音三太子團請專人製作樂曲混音版、高雄哪吒會館電音三太子團編制了專業DJ。

如今,電音三太子已走出台灣,跳進上海世博台灣館與美國道奇球場。誰也沒有想到--「台客」--從水晶唱片提出的「向底層學習」本土文化尋根策略,轉變為張狂的搖頭舞客、綜藝節目單元、流行音樂演唱會噱頭,最後居然與傳統宗教陣頭融合為一,昇華為台灣的驕傲。戲劇化的流變,似乎也是一種「台客精神」。


* 推薦閱讀:本文關於朴子電音三太子團的引據來自於《我愛三太子




網路文化, 關鍵字, 青年文化 | 由 jeph 發表於 2010.10.27 12:10 PM| 引用(0)

引用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