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2002年03月 3日

什麼是「場景」?

[聽音樂]
最近"樂評人小樹":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f/u/fuji0812/content.htm對"【迷幻異域】":http://www.books.com.tw/item/001/0010098548.htm中的「scene」的譯名-「場景」提出質疑,經過email來往討論,小樹指出:「場景一詞,在使用中文的世界並不常出現,反而是有很多詞諸如:流行樂『界』、歌『壇』、那一『夥』人...,之類更多樣的字彙可供使用」。 這裡先要感謝小樹的意見,若非小樹的指點,我還不知道許多讀者不甚瞭解「場景」涵意的事實。「場景」的譯法不是我首創,但個人十分認同這樣譯法。這個字我用得非常習慣,並不覺得是中文裡少用的字,可能是出自一種不當的假設:【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書中已經把「場景」於流行音樂中的意義解釋清楚了。 讀過【秘密基地】的讀者應該會注意到,書中到處充斥了「場景」這個字。是的,【秘密基地】講的不是別的,就是「台北場景」。有人把這本書看成是搖滾文藝青年的回憶錄,有人看成是在地搖滾消費指南,而該書的行銷定位上,也是當成這類的書處理。但實際上,呈現「場景」才是【秘密基地】的主旨,「場景」絕非單指「一夥人」、「壇」或「界」,嚴格來說,也不是「圈子」。「圈子」是一個緊扣的人際關係,「場景」卻是鬆散的人群和他們所在時空與互動。【秘密基地】第二十一頁中附了一個圖,勾勒出一個場景形成的各個元素和互動關係。這張圖的說明文字:「九○年代末台北樂迷的版圖裡,演員增加,舞台變大,連道具也不一樣」 ──無意中點出了「場景」用在電影、舞台劇裡和用在流行音樂裡的味道有多麼接近。 在【秘密基地】一書的前言中:
我們都是「樂迷」,音樂讓我們如此聽話,即使站過去一步、站過去兩步,我們都徘徊在台北音樂場景中,走過同樣的年代,營造共同的場景和記憶。
在這句話裡,除了「場景」之外,我想不到其他適合的字眼。 「場景」作為一種地方文化 雖然「場景」在流行音樂文化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專有名詞與概念,但這個字並不是學院派專用的詞。常閱讀英美音樂刊物的人,會發現「場景」頻繁出現於樂手、樂迷的口中。「場景」在某些情形下,是可以和「圈子」、「社群」互相代換的同義字,但也不那麼單純,因為在流行音樂中,「場景」專指非主流音樂文化圈和社群,以及這個文化裡的樂手、樂迷、創作者、表演者,還有他們參與的活動、事件、音樂創作、訊息流通方式、態度、...,在此情形下,「場景」的意義較接近「小眾音樂文化生態」。 像在搖滾樂中,我們常聽到的:西雅圖場景、曼徹斯特場景、格拉斯哥場景、...,日本所謂「澀谷系」也是地方場景。之所以會被稱為「場景」,是因為這幾個地方的非主流音樂創作風氣都已成長到可觀的地步,同時也有自己的特色。地方場景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當地特有環境影響之下,樂手與樂迷形成不同於主流音樂工業的生態。 在此情形下,如果我們把「場景」理解為「圈子」,很容易會以為場景是一批樂手封閉的人際關係網,而忽略了政經環境、樂迷、活動、表演場地、唱片銷售點、唱片廠牌、刊物,也都形塑了這個地方的場景特色。 「場景」作為一種流動文化 另一種情形,某些地方場景,文化能量會旺盛耀眼到外人不得不注目的地步,於是進一步向外擴張,成為全球化的音樂文化場景,像倫敦的龐克、西雅圖的grunge、布隆克斯的嘻哈、芝加哥的浩室、...。關於場景有一點很重要,各個地方場景不是孤絕的島嶼,外來樂手的唱片、表演會進入一個地方場景,音樂刊物、網路也讓異地的樂迷、樂手互相交換資訊、唱片、音樂的意義和意識型態。所以地方場景會受外界影響,也可能影響外界。 大多數時候,地方場景得以向外擴張,除了本身能量夠強之外,也需要各種因素配合,像全國或國際級媒體、唱片工業的引介。當場景向外擴張的時候,也是場景內部最矛盾的時候。為了讓外界注意到一個場景(而不是某幾個樂團或藝人),唱片公司和音樂刊物會試圖區別出場景的音樂類型風格,以突顯其特色。場景裡的樂手和樂迷一方面喜於得到外地注目,另一方面也痛恨外界將其歸類,限制其發展的可能性。場景裡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與外地或主流音樂不同的地方,也相信自己無法歸類,不是「一種類型」,不可以簡單的文字或名詞講完。但這種只有裡頭的人才會瞭解的多元和複雜性,卻不利於對外推銷、擴張為全國或國際的市場。市場只希望有一個簡單的消費概念:你是格拉斯哥來的團,最好要像Belle and Sebastian;布里斯托來的團,最好要像Portishead;西雅圖來的團,最好要像Nirvana。如果你是挪威來的金屬團,風格卻像澳洲的 AC/DC,恐怕沒有人要理你,反倒是玩和Emperor一樣的樂風,較有機會輸出到世界各地的金屬樂迷手中。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地方場景本來是地方特色影響下的小眾文化生態,但流動到國際之後,卻反過來影響了地方特色,甚至成為當地的對外形象。 華人的音樂場景 由以上看來,也難怪在台灣的我們不太容易理解「場景」這個字的意義,雖然英美樂迷用這個字可以十分熟練,不須以上嚕嗦的解釋。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或台北)的非注流音樂還沒被外界認識,連在場景裡的人都未必瞭解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生態裡,也不瞭解「場景」如何影響我們音樂聆聽與創作的方式。 不過,當我們把台北、香港、北京三地拿來比較的時候,以「場景」的角度來談時,就很有意思了。 另一個大題目,這裡不多說。


音樂風格, 台北音樂場景, 名詞, 樂評 | 由 jeph 發表於 2002.03. 3 06:50 AM| 引用(0)

引用

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