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000) { $is_old_post=1; } else { $is_old_post=0; } ?>

2003年07月 1日

大眾是什麼?

[聊是非]

前一篇筆記的迴響中, KarlMarx 對那篇論文提出了質疑. 那篇論文在研究方法上的確是很粗略, 不過我覺得這種問題向來都是統計學的罩門, 很多東西很難量化, 像量化音樂品味和個性很難抓到準頭. 但話說回來, 統計學本來就是要大概而已. 這是一種由上往下看的技術, 有八成準就可以了. 這種研究結果不宜用來瞭解自己, 像我向來都覺得報紙電視上那種人格測驗都是用來娛樂的, 根本不能當真.

這類統計最好用的就是看成消費行為分析. 講穿了, 這方面的統計學是用來幫你操作群眾的.

北美洲的大型超市都會玩一種手段, 你辦會員卡就可享有部份商品的折扣. 而辦會員卡不另收費. 而且卡不一定要帶在身上, 只要結帳時告訴店員你的登記的電話號碼, 他們就可立刻查出你是不是會員. 有人就抱怨了, 那為什麼不直接打折就好了? 費手多辦那張卡幹嘛? 其實這張卡是讓他們追蹤你(應該說是"你們")的消費行為, 好方便他們做商品進貨和行銷的管理. 經過電腦, 分析人員只要按幾個鍵, 你多久上一次超市, 你買了什麼東西, 全部一目了然. 當然, 分析人員對"你"沒興趣, 他要知道的是"你們". 三十歲左右的男性都買哪牌子的刮鬍膏, 二十五歲左右的女性都買哪種洗髮精, 買Diaryland牌牛奶的人通常也會買哪牌玉米片,.....等等此類.

對消費者來說, 感覺上辦張卡可以買到折扣品, 挺不錯, 但其實你是以放棄部份隱私權作為代價.

想起來挺令人感傷的, 無論我們自認多麼有自我個性, 但在統計之下, 我們都是大眾而已.




音樂五四三 | 由 jeph 發表於 2003.07. 1 05:29 AM| 引用(0)

引用

迴響

嘿嘿。可是我們多少可以拒絕被統計,或者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上拒絕這種粗糙的資本主義式的統計。

你的新版型調的不錯,滿有個人風格的。

Posted by: KarlMarx 發表於 2003.07. 6 06:51 PM

台灣的百貨公司與大賣場也都有在玩會員卡啊,很多地方也是報電話號碼或(該死的)身分證字號就可查對出來。

表面上看來,台灣目前會員卡的玩法只能算是玩假的,缺少專業的人與人力去觀察、分析累積出來的一堆數據,所以最後通常只用會員紅利的方式來做會員活動與促銷,很難達到國外玩 data mining 的水準。

唯一的例外,應該會發生在信用卡發卡銀行的服務中。我印象最清楚的就是在結婚幾週後,收到花旗寄來的嬰兒與兒童用品DM,而這是之前從未收過的。我的判斷是他們系統已內建有一套模式,用信用卡刷婚紗照、出國旅行機票的錢,加上我的年齡就觸發這套模式的自動反應,然後把郵寄名單跟DM套起來,先寄發一份測試反應,再由它可能引發的購買行為來判斷我的個人狀況與消費型態是否即將有大幅變化。

看起來,我們是喪失了點privacy,可是想想我們以前買唱片或書時,熟識的老闆與店員也是會按我們的消費紀錄來推薦聆聽,那麼業者利用科技來達成類似的服務,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真要了解我們的生活型態,用望遠鏡偷窺可能得到的有用資訊更多。除非蓄意從事不法行動,不然偷窺者也可能同時被他人偷窺,未必佔得了什麼便宜。

另外,在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定下,商業公司即使可以也不能隨便把它們蒐集到的資料跟真實的個人身分連結起來,因此在內部運作上頂多只能用代號或描述型名詞來指稱某群人或某個人。

以前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在談這種監控技術應用在(不管是實體或虛擬)賣場的兩難:太笨,消費者覺得討厭、礙眼;太聰明,消費者又會充滿戒心。在商業機構、政府對人民(消費者)的監控權力仍是個黑盒子而無法開放檢視與討論之前,我們也許還該慶幸自己(可能)是被這些監控技術當作是大眾而非個人來看待。

Posted by: tm 發表於 2003.07. 7 10:21 AM

活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偷窺似乎不太可能躲得掉. 不過還好, 讓我覺得十分不舒服的偷窺不太多. 像"人在做, google在看"這回事, 我們多少也享受到偷窺的好處.

我聽過有人就是因為不喜歡被監視的感覺而拒絕使用信用卡.

Posted by: jeph 發表於 2003.07. 7 03:45 PM